古代铸钱永远都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因为钱币的分量必须要拿捏好,成色也显得很重要。汉武帝之前的钱币,几乎是一团糟状态。
尤其是吴王刘濞掌握了铸钱的技巧以后,开始大量铸造劣质钱币,在市场流通以后,将良好的钱币转回到自己手里,再用好钱币铸造更多的劣质钱币。
比如说我们一个劣质的钱币,只需要4钱铜,而一个良好的钱币需要8钱铜。用劣币充斥市场以后,刘濞就可以回收良币,用一个良币的成本,就能铸造出两个劣币。往复循环下去,老百姓的口袋里,看似钱没有少,可吴王刘濞却成了大赢家,口袋里塞满了钱。
而此刻这些钱的购买力,其实已经下降了一半。不是财富减少了,而是财富流失到了刘濞的口袋里。
汉武帝立志改良货币,所以他发明了著名的五铢钱。这种钱就是五铢重量,绝对没有半点掺假的情况。良好地改善了货币环境,五铢钱也一直沿用到了东汉末年。
到了东汉末年,百姓们手里的钱币,已经严重不值钱。尤其是在黄巾起义以后,战乱纷飞,在田里劳作的人少了,灾年也出现了,粮食严重减产。
而东汉是一个农业大国,耕种的粮食严重减产,就会造成很多人吃不上饭。吃不上饭就会去当兵,当兵的多了种地的就少了。第二年就会有更多人吃不上饭而去当兵。
如此往复循环以后,压根就没剩下多少人在家老老实实地种田。所以东汉末年什么最贵?粮食才是最贵的东西。
不是货币本身的品质下降了,五铢钱还是重达五铢,材质还是过去那个材质。但是这个时候的五铢钱,就是买不了过去那么多东西了。
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外线,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三国志,董卓传》
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商品短缺,所以相对来说贵了。后来市面上这些钱基本都不怎么流通了,因为太麻烦,所以直接可以以物换物,大家再次回到了原始社会。
这个时候,我们比较仁义的君主刘备就出场了。他出场的方式比较特别,一出场就给老百姓们带来了一种新的钱币,叫做犍为五铢。
什么是犍为五铢呢?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种钱币是在一个叫犍为的地方铸造的,所以称之为犍为五铢。
这简直就有些太疯狂了,因为刘备掌握了铸钱技术以后,他可以将无数五铢钱收回来重新打造成面值一百的犍为五铢,再投放到市场上。
而一个新铸成的犍为五铢又可以换一百个五铢钱回来继续铸造成犍为五铢钱。这以一博百的能力,逐渐成为了刘备捞钱的好工具。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更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
当然了刘备集团可以告诉百姓们,这些钱是用在了抗击曹贼的事业上。毕竟刘备集团的百姓,一个个心向大汉,自己被剥削得再严重,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大汉王朝要恢复。
孙权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发现蜀汉的刘备居然用这一招吸取了那么多的民间资本。为什么他不能这么干呢?
他也想将国内的资本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百姓们有口吃的就行了,没必要过得多富有。毕竟饱暖思淫欲嘛,能勉强吃个半饱就行了。
所以本着这种思想,孙权发明了一种钱叫大泉五百,这个钱就太过分了,因为同样的原理,刘备的钱只能以一当百用,而孙权的钱却能够以一当五百用。
看来孙权是很差钱的一个主,他一直在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钱给弄到手。所以后来以一当五百已经不能满足孙权了,他又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甚至达到了大泉五千。
孙权嘉禾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又铸当千钱。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权闻百姓不以为便,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卑其直,勿有所枉。---《晋书,食货志》
这就好比津巴布韦的朋友们,一掏出来就是几百个亿的货币一样,东吴集团当时的百姓们手里全都是大钱,已经很少看到五铢钱的影子了。
五铢钱都跑哪儿去了?全都跑到孙权的口袋里去了。东吴的百姓可不都是顺民,他们起来反抗,严重抗议这种大钱行为。
孙权一看自己好像玩脱了,所以连忙停止了铸造大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一定比例的约束,让百姓们用手里的大钱,来换回五铢钱。
当然了,你想要的用大泉五百换五百个五铢钱就别想了,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给你兑换,那就算是孙权大发善心了。
伴随着天灾人祸,五铢钱的价格不断贬值。当时的刚需产品不是房产,而是粮食。能够吃饱饭,成了每个百姓最基础的心愿。
魏文帝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民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於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晋书,食货志》
而今天需要十个钱买一袋米,明天就有可能需要二十个钱。而且每天所能购买米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老百姓家里存不住粮食,每天都要面对物价上涨的灾难。
以至于到了后来,大家都是背着麻袋出去买东西。刘备和孙权看到这种状况,心里灵机一动,自然就想到了铸造大钱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犍为五铢和大泉五百之间,本身就没有兑换的可能。这么一来百姓手里的大钱越来越多,刘备孙权兜里揣满了实实在在的五铢钱。
他们将百姓手里的五铢钱逐渐夺走,却留给了百姓们一堆没什么购买力的大钱。大钱的确有利于携带,却不利于流通,这岂不是适得其反?
诸葛亮千方百计想要灭了曹魏的江山,为什么总是有种杯水车薪的感觉呢?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曹魏的百姓安居乐业,曹魏的经济异常发达,这是蜀汉这种偏安一隅的政权,所不能比拟的。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呢?那就是曹丕。此前董卓铸造大钱的事情,已经导致北方集团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任何钱币似乎都不能在北方流通,唯独五铢钱还稍微有点影响力。
曹丕登基以后,在了解过去的国情后,并没有废除五铢钱,而是继续沿用这种钱币,在一定时间内,保证了百姓的稳定。
可是曹魏同样面临粮食减产的问题,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曹丕有没有突破底线去铸造大钱呢?很欣慰的是,他没有。
一旦对你的货币失去了信心,那么你觉得你这个朝廷政权还能长久吗?当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和东吴都相继吃了大亏,只有曹魏是坚挺了下来。
虽然最后统一天下的是司马家族,可是司马家族是完全继承了曹家的所有产业,包括曹丕的货币制度。所以当时的曹魏是最强大的。
由此我们会发现,谁掌握了合理的货币政策,谁在战场上就能够掌握战争输赢的主动权。显然蜀汉是最不会把握这一点的政权。
参考资料:
《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
《晋书,食货志》
《三国志,董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