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小小扇子的文化意义:如何成为阶层与雅俗的符号?

07-03

小小扇子的文化意义:如何成为阶层与雅俗的符号?

“扇子在手,天热不愁;有人要借,等到秋后。”这是从前流行在江南人嘴里的一句俗话。由此可见,在以往,每到夏天,扇子并非可有可,而是属于“生活必需品”。

可如今在一些家庭,特别是一些城市家庭,即使在夏天,扇子也已不大看见了,因为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空调或电风扇(电风扇实际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扇子了)。正是因为少见,反倒让我常常想起。

从前在乡下,姑娘出嫁的第二年端午节前,娘家照例要“送夏”,而这“送夏”的礼品中,扇子就必不可少,而且一般是鹅毛扇。为什么要送鹅毛扇?因为此时的新娘子一般都将要做母亲了,这鹅毛扇是外婆为未出世的外孙准备的——鹅毛扇扇出的风柔和,而且扇风时即使不小心扇子划到了孩子的小脸蛋,鹅毛也不会划伤孩子。因此鹅毛扇是扇中的骄子。

乡下人最喜欢用的是芭蕉扇。芭蕉扇白天可用来扇风,夜晚可用来扑蚊,且坚固耐用。因此,芭蕉扇是扇中的平民。

要说扇中的贵族,自然是折扇了,因为折扇从前乡下并不多见。我最早看见折扇是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身穿白色西服,手摇白色折扇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电影内容我早已记不大清了,但洪常青手上那把折扇还常在我的记忆中忽折忽开。

为此,我曾一度把拥有一把折扇当做自己的生活目标之一,以致高中毕业后我第一次进城考大学,从城里眼花缭乱的商品中,一眼就看中了一把折扇,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作为我第一次进城的纪念。


不过,今天我已经知道,洪常青手上的那把扇子,其实并不是为了扇风,它和许多戏剧中的扇子一样,要说清它的意义,得从中国的“扇子文化”(原谅我杜撰这样一个名词)说起。

的确,在中国,扇子除了生活的意义外,更具有“文化”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扇子扇出的清风,清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吗?

连最具血腥味的战争,其血腥味也被扇子扇去了不少。你看舞台上,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手上一刻不离的就是他那把鹅毛扇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没有鹅毛扇子的诸葛亮就不是诸葛亮,只有“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才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和睿智。诸葛亮手中的那把扇子,实在抵得上“甲兵百万”,威力好生了得。

不过要说威力最大的扇子,还得算《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那把芭蕉扇。孙悟空可谓厉害了,但却被那把扇子一下子扇出去二万五千里,而孙悟空要想灭掉火焰山的烈火,又不得不去借那把扇子。可见那把扇子不但威力无比,而且神奇无比。许多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也都有一把威力无比和神奇无比的扇子,但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扇子终究只是扇子,毕竟它的主要功用不是打仗。二八之夜,花前月下,红粉佳人“轻罗小扇扑流萤”,风流才子“且将团扇写清词”,于是,扇值干金,人定终身,花好月圆,佳话永续,扇子自然成了才子佳人的爱情道具;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扇子则成了爱情、青春和生命的祭品;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扇子又成了阶级社会中不讨巧的媒娘……

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扇子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吗?因此在曹雪芹的笔下,“撕扇子换千金一笑”,无异于暴殄天物。也因此,中国人别的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扇子。

从王公贵人到黎民黔首,从才子佳人到山樵渔父,人人都有一把扇子。君不见王后出游,身后的官女总举着两把巨大的扇子;穷得“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手上竟也一天到晚摇着把破扇子。

中国人这种对扇子的喜爱,实在具有“文化”的意味。

当然,中国人也有讨厌扇子的时候,比如有人专扇“小扇子”。不过仔细想想,那也只是讨厌扇“小扇子”的人,并非真的是讨厌扇子。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墨翠的价值

阿富汗白玉为什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