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的璀璨明珠

07-05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的璀璨明珠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在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丝铁线是哥窑的一大特色,指的是在哥窑瓷器表面所形成的一种“裂纹”纹饰,也就是俗称的“开片”。其开片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纹呈灰黑色,小片纹呈黄褐色,两者相互交织如网,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故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金丝铁线”,也有“百圾破”“百圾碎”“叶脉纹”“文武片”等别称。

关于哥窑“金丝铁线”的形成原因,目前学界有多种猜测,包括染色说、紫金土说、氧化说、后“金丝”说、复烧说等,但至今都只是猜测,谜底最终的揭晓,或取决于发现窑址或文献记载。以下是对这些观点的简要介绍:

- 染色说:瓷器出窑后,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釉层收缩率较大,使釉层开裂形成开片。工匠们再以墨汁为着色剂,对开片纹路进行染色,让墨汁渗透到纹路中形成深色的“铁线”,但此说法缺少对“金丝”成因的解释。

- 紫金土说:瓷器出窑后,在尚未完全冷却前,放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浸泡,大开片的纹路渗进紫褐色的浆水成为铁线纹,小开片的纹路渗入少量浆汁成为金丝纹,从而形成“金丝铁线”纹。也就是说,大开片因纹路较大而渗入更多紫金土浆水,小开片因纹路较细渗入较少,由此形成铁、金两种颜色。

- 氧化说:该观点认为大小开片的纹路层次深浅不同,在空气中受氧化程度也不一样。大开片氧化程度高,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氧化程度低,颜色较弱呈黄褐色似金。

- 后“金丝”说:这种说法觉得瓷器的铁线形成于烧造时,因釉面开裂露出铁黑胎色从而形成“铁线”。而“金线”则形成于之后漫长的不断开片、不断氧化的过程,时间久了便产生出“金丝铁线”现象。这一假说符合“瓷器开片一直在进行中”的现象,据一些家中有哥窑旧藏的人所述,夜深人静时经常能听到“啪、啪”的开片声,在瓷器不断开片、氧化的过程中,确实是先氧化的颜色较深,后氧化的颜色较浅。

- 复烧说:此说主张“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多次烧制的结果。首次正常烧制;二次复烧时产生深色开片纹,此时深色纹源自瓷胎本身的颜色(哥窑多数为黑灰胎瓷);之后控制较低温度进行三次复烧,得到较小开片,并通过控制窑温及窑炉气氛,使瓷胎中的铁氧化为深褐色,形成“金丝”纹。此说认为通过控制胎釉原料、成型工艺、烧成气氛以及出窑条件等综合作用,方能烧制出“金丝铁线”的哥窑瓷。

除了金丝铁线外,哥窑瓷器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 胎釉:哥窑瓷器胎质有瓷胎、砂胎两种,因其胎骨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黑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哥窑的釉为失透的乳浊釉,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

- “紫口铁足”:哥窑瓷器本身为黑胎,口沿因釉层较薄而露出胎色,看上去接近紫色,故有“紫口”之说。足底无釉而显示出胎体的黑色,故而得“铁足”之名。

- 造型:传世哥窑瓷造型多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常见的有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

- 釉中气泡:哥窑釉中气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令釉面光泽莹润、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谓“润泽如酥”。#哥窑开片可养# #古瓷器的瓷胎# #瓷单人历史向# #明仿哥窑# #帮鉴定一个瓷器# #古董珍品探秘# #五代越窑青瓷# #中小号瓷器#

古币

便宜的宠物狗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