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和氏璧:传奇玉璧背后的故事

09-12

和氏璧:传奇玉璧背后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国宝可谓数不胜数,但论及重要性和神秘,恐怕没有一件能比得上传国玉玺

(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国宝:传国玉玺)

说到传国玉玺,咱们脑海中可能闪过的第一印象就是“得玉玺者得天下!”没错,它被视为天命的代表,无上的圣物,是野心家和帝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李斯乃是传国玉玺的缔造者)

首先对于传国玉玺的由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李斯奉秦始皇命之命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自此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了历代皇帝是否占据正统的证明,有了传国玉玺就代表得到了老天的认可,而要是遗失则代表“气数已尽”。要是皇帝登基没有玉玺则往往被讽刺为“白板皇帝”,多少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历史上朱元璋就因为没有传国玉玺所以颇为遗憾,派遣徐达远征漠北主要就是为了向蒙古人索取传国玉玺。

不过对于传国玉玺,我始终有一点疑惑。

在咱们印象中玺一般是长这个样子。

您看看袁术这个憨态可掬的样子,咱都不用怀疑下一秒袁术会舔上去。

(虽然袁术很陶醉,但很遗憾秦汉时期的印玺并不长这样)

这么大用来砸核桃一点问题都没有......

(王莽篡汉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王政君要传国玉玺)

历史上王政君曾经用传国玉玺来砸王莽,得亏王大人逃得快,这么个大疙瘩要是砸在了脑袋上那当场就死了。

而咱们印象中的玉璧呢?估计也就跟咱们的光碟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薄薄的一片玉璧是怎么做出这么大个疙瘩玉玺?反正我是疑惑了很久,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疑问呢?

那咱们今天就来分析一番这和氏璧是否存在雕成传国玉玺的可能性。

(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玉璧)

首先咱们来介绍一下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的玉器,是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其形状根据中央空洞的孔径大小可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尔雅·释器》记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可作为祭天的圣物、邦交的信物和饰品等等,形状上可大可小,既可佩戴也可作为祭祀陪葬的器物。

(完璧归赵的故事咱们在小学就已经耳熟能详,但这和氏璧到底长啥样史书并无描写)

很遗憾的是历史上对和氏璧虽颇多描写(这时候就必须要@蔺相如了),但都没有明确提到和氏璧的尺寸。咱们拿出土的其他玉璧来做个比较,一般的玉璧直径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之间,不过也曾经出土过七十厘米以上的玉璧!所以和氏璧的尺寸应当不小,雕琢成玺在长宽上没问题,那么问题就在于玉璧的厚度了。这也恰恰是和氏璧能否雕成传国玉玺的最大问题,这玉璧再厚也不可能厚过板砖吧,能雕成这么大一玉疙瘩么!

(楚国出土的玉玦,根据它的厚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玉璧并不只有薄片一种形状)

春秋战国时期对玉璧的厚度并无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指出的是玉璧并不只有薄片这种构造,就比如说淅川下寺春秋中晚期楚国墓群中出土的玉璧玉玦,这个玉玦就非常厚,具备了由璧改玺的基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就采纳了这个观点,您看蔺相如手中的和氏璧就非常厚实,抡起来砸死人应该问题不大!

(这样大的玺再厚的玉璧也没办法雕刻)

但就算玉璧足够厚,对比起玉玺的尺寸还是差了不少,看上去还是觉得够呛啊!

明清时期的印基本上都是贼大一个)

其实这就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印玺的尺寸变化问题了。咱们看电视剧,皇帝用的玉玺真是大到夸张,基本上不用两个手拿根本就抱不起来。但玉玺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大,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玉玺尺寸的骤然增大发生在隋唐时期,衍生到明清更是能直接用来砸核桃,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玺其实非常玲珑小巧。

首先您来看看出土的战国“军司马印”,就只有指甲盖大小。

(小巧玲珑的军司马印)

您觉得这玩意怎么这么小,其实这已经是算大了,您再看看青铜的,更小.......

(还没有指甲盖大小的青铜印)

好家伙,这么个小东西揣在兜里会不会掉出来啊......


(与后世印玺越大越好不同,春秋秦汉时期的印玺都非常小巧)

有人可能会说,小是因为这些印都是下级官吏们所用,皇帝用的肯定更气派,尺寸当然要大得多了!

(西汉时期的皇后之玺,虽然为国母所有,但这印玺尺寸仍然小得惊人)

那咱们就来看看皇帝皇后用的印玺吧,当然秦朝的咱们暂时缺少文物,那么就来看看汉朝的印玺吧,毕竟两个朝代就差个几十年,不可能就在这段时间印玺的形状骤然改变吧?

这是陕西咸阳出土的著名的皇后之玺,根据史书记载皇后玉玺的形状为:“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玉玺,金螭虎钮。”

(两厘米的印玺比起当年诺基亚手机还要小多得多)

您看着觉得还挺大?我告诉您这个尺寸是多少:边长2.8厘米,高只有2厘米.......这尺寸别说和咱们现在用的手机比了,也就只有以前的诺基亚手机屏幕大小吧,都可以直接藏在拳头里了!

当然了,有人会说这好像也有点不对,按照史籍记载这传国玉玺上可还有五龙钮呢!如果传国玉玺真如同你所说这么小,那也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来雕啊。

既然提到了龙,咱们印象中的龙长上图这样。


而秦汉时期的龙长得如上图这样......怎么样,是不是特别呆萌?因为咱们现在接触的龙大部分都是明清时的龙,形状上已经固定(“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秦汉时期的龙形状古朴,还存在着早期特有的粗糙感。

那么咱们来看看汉朝天子“祭天之宝”玉玺,上面就雕刻了五龙纽,当然了这几条龙您就说是小蚯蚓估计也有人信......没办法,那时候人们认为这龙就长这样,所以既然外部条件上都满足了,那这汉天子玺的尺寸是多少呢?

还是一样的小,长宽都只有2.7厘米,也就稍微高点儿,但也没超过5厘米......

(秦汉时期的游龙印,同样十分袖珍,可见这一时期并不流行大印)

而这件秦汉时期“如意游龙”纽玉印,同样继承了小巧精悍的特点,长宽均为4.2厘米,而高只有2.6厘米,也就只有几个指甲盖这么高而已。

其实介绍了这么多也是向你说明秦汉时期的玉玺并不像后世一般放在印盒里,需要使用时再拿出。这一时期的玺小巧到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高在杀死了秦二世之后妄图称帝,这货就把传国玉玺佩在自己身上,走上了只能天子有资格上的殿堂。您想想如果这传国玉玺要真的如同后世所想象的这么大,佩这么一大坨就像提溜着个西瓜,那也不好看啊!而且要真这么大,这个动词就该改为提,而不是佩了!

更何况传国玉玺只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表,根本就不用多大。秦始皇有六玺:皇帝行玺,用于封命;皇帝之玺,用于赐诸侯王书;皇帝信玺,用于调兵;天子行玺,用于征大臣;天子之玺,用于策拜外国事;天子信玺,用于事天地鬼神。

这六玺中并不包括传国玉玺,可见这玉玺实际上并不用于处理政务,更多只是皇权的象征,至于个头大小只在其次,所以始皇帝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以示君权神授。

那这样解释下来就可以说得通了,历史上的和氏璧并不薄,而秦汉时期印玺的个头又非常小,这才能把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

笼罩在传国玉玺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是殿堂的尔虞我诈,更是王朝更迭的见证,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王莽夺玉、孙策借玉,千年之间传国玉玺屡屡易手,辗转于神州大地,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终于销声匿迹。而我们只能根据史籍、文物来幻想猜测,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看传国玉玺究竟是怎么样的!

作者:胡羽

瓷板画大师

佛教七宝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