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杨晓光与龙井方圆庵的传奇故事

07-31

杨晓光与龙井方圆庵的传奇故事

700年前的一个冬日,元代诗人、书画家张雨,独自踏上前往杭州龙井方圆庵的旅程。雪花纷飞,为他铺设了一条银白的路径,引领他穿越喧嚣,抵达那片静谧之地。

方圆庵 作者供图

庵内,一切显得那么古朴而宁静。张雨被邀请至茶室,一张古朴的茶桌,一壶热腾腾的香茗,足以让他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茶香袅袅升起,与空气中的檀香交织,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安宁。

正当他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时,只见僧人轻轻起身,从腰间取出一串钥匙,开启了通往楼上的锁。张雨的目光随之移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与好奇。

步入楼上,张雨被七幅画像深深震撼。画中人物各异,有的紫袍飞扬,飘逸如仙;有的清瘦坚毅,眼神如炬;有的高冠广眉,手执笏板,威严自生;有的色彩斑斓,风韵独特;有的僧衣简朴,神情超然;还有的静坐高台,周身环绕神秘庄严之气。面对这跨越300年的先贤群像,张雨心中涌动起无尽的敬仰与追思,恭敬地跪拜致敬。

张雨行书《游龙井方圆庵题五贤二开士像诗》,现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作者供图

归返居所,张雨心中的激动难以平复,他要将那些画像中人的卓然风姿定格于纸上。然而,当他提起笔时,愕然发现,任何笔触似乎都难以捕捉他们超凡脱俗的神韵。于是,他以诗为媒,将满腔的敬仰与感慨化作一行行深情的文字,《游龙井方圆庵题五贤二开士像诗》由此应运而生。我们应该感谢张雨,正是这件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的珍贵诗文墨宝,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通往历史深邃长廊的大门,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一睹北宋时期五位贤士——苏轼、赵抃、胡则、苏辙、秦观,以及两位高僧开士——释参寥子与释辩才的风采,感受他们跨越时代的智慧光芒与独特人格魅力。

贤士者,乃品德与才能交相辉映,以卓越贡献点亮社会之灯塔;开士者,则是佛法精深,以无上智慧为众生点亮心灯,其修行境界高远,令人仰望。让我们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携手漫步于历史的长廊,共同仰望那一千多年前,龙井方圆庵上空那片由这些璀璨群星共同编织的壮丽星空。

释辩才,法号元净,北宋时期一位备受敬仰的高僧,其生平融合了传奇色彩与深邃的佛学智慧。自幼,他便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毅然决定出家,踏上了那条漫长而庄严的修行之路。辩才法师天资卓越,对佛法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悟性,这使得他在僧众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佛学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最终达到了令人敬仰的境界。辩才法师的名声也因此远播至吴越之地,成为了一代高僧的典范。

辩才法师的卓越成就与慈悲为怀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的仁宗皇帝。二十五岁那年,他荣获皇帝亲赐的紫衣袈裟及“辩才”法号,这一无上殊荣不仅彰显了皇帝对他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随后,辩才法师被任命为上天竺寺的住持,肩负起引领寺院僧众修行与弘扬佛法的重任。他以深厚的佛学底蕴、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对佛教事业的无限热忱,将上天竺寺推向了新的辉煌,使其名声大噪,成为吴越地区乃至全国的佛教圣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事务的累积,辩才法师心中渐生退隐之意,渴望回归自然,寻觅心灵的宁静。69岁那年,他最终选择了杭州南山脚下风景秀丽的寿圣院作为晚年修行的净土,在院内筑方圆庵作为自己的居所。在这片清幽之地,辩才法师过上了远离尘嚣、潜心修行的生活,与山林为伴,与清风明月对话。

晨曦初现或夕阳温柔地洒落之际,辩才法师常静坐于雅致茶室之中,细品香茗,低吟经文,与四方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相约,共赏风月之美,同聚一堂,畅谈古今。他们与法师围炉而坐,深入交流,不仅探寻宗教之奥秘,更论及哲学之深邃,共悟人生之真谛,彼此的心灵在茶香与墨香中得以交融与升华。

守一写,米芾书《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 作者供图

《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这篇由释守一撰写、米芾挥毫书就的文学与书法双重瑰宝,正是那段美好时光的生动记录。它细腻描绘了龙井山方圆庵内的景致,字里行间洋溢着禅意与风雅,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宇宙哲理、生命意义及艺术美学的深刻追求与探索。此文不仅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哲学、宗教与文学相互辉映的艺术结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 作者供图

在方圆庵的静谧时光中,辩才法师与龙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力亲为,于狮峰山麓开辟茶园,精心培育茶树,将佛法的深邃融入片片翠绿之中。此举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龙井茶的品质,更推动了龙井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因此,辩才法师被誉为龙井茶的开山鼻祖,他的名字与龙井茶相辅相成,共同书写了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璀璨华章。

辩才法师凭借其深厚的佛学修为与超凡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拜访的对象。同一时期的文坛巨匠苏轼,在杭州两度任职期间,与辩才法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人情谊深厚,相互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交流遗产。苏轼现存的作品中,与辩才法师的交往记录便多达30余篇,包括诗词、文章、拜帖、对联及书信等,每一篇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他们时常相聚,煮茶论道,吟诗作对,共同创造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友谊典范。

那年冬日,杭州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初来乍到的苏东坡,怀着对佛学的敬仰,踏上了前往上天竺拜访辩才法师的旅程。然而,天公不作美,辩才法师恰巧外出,苏东坡只得在白云堂前的皑皑雪地中静候,最终遗憾而归。临别之际,他挥毫泼墨,留下“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帘惟见白云飞”的诗句,寄托了对辩才法师的深深敬意与未能相见的遗憾。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场景,在东坡先生当年立雪之处建造了“雪坡桥”,使之成为了一段佳话。

辩才与苏东坡雕像 作者供图

在龙井,苏东坡与辩才法师的交往更是传为佳话。辩才法师归隐龙井后,自设清规:“闲谈不过三炷香,送客不过虎溪桥。”然而,苏东坡却是个例外。一次,二人相谈甚欢,不觉间长谈过夜,辩才法师更是破例送苏东坡远过虎溪,此举在当时传为美谈。为铭记这份特殊的情谊,辩才法师特建亭留念,并赋《龙井新亭》一诗,其中“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句句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苏东坡的期许。苏东坡亦以诗相和,两诗交相辉映,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过溪亭 作者供图

二老亭 作者供图

在北宋璀璨的文化星河中,秦观,这位以“少游”、“太虚”为字,自号“淮海居士”的文学巨匠,以其温婉细腻的笔触,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情感画卷。他与辩才法师的交往,恰似一曲高山流水,悠扬在历史的长廊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辩才法师,这位超脱尘世的智者,于龙井山寿圣院寻觅到了心灵的归宿。秦观,这位同样在文海中漂泊的才子,被辩才法师那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跨越千山万水,只为那一份心灵的契合。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让龙井这方山水,更添了几分人文的韵味。

龙井 作者供图

在《游龙井记》中,秦观以诗意的笔触,将龙井的旖旎风光缓缓铺陈。他细腻地描绘了龙井——这个旧名龙泓,地处西湖之西、浙江之北、凤篁岭之巅的秘境。龙井深藏于乱石丛中,却清泉涌动,犹如深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每当旱季降临,龙井便成为人们祈雨的圣地,屡试不爽的灵验,更添几分龙居的神秘色彩。

老龙井 作者供图

秦观不仅沉醉于龙井的自然美景,更在游记中引用了辩才法师的哲言,作为整篇游记的点睛之笔。法师以西湖的柔美与浙江潮的壮阔为参照,深刻阐述了龙井泉水之德:它不受外界诱惑,不畏强权胁迫,始终保持着清澈与纯净,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展现了自然界最为质朴而伟大的力量。

《龙井题名记》则是秦观与辩才法师深厚友谊的又一见证。文中,秦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应邀入山,月夜访友的情景。他舍弃了舟楫之便,与友人参寥策杖并行,穿林越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沿途的佛寺、庐舍、草木、流水,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当秦观终于抵达寿圣院,谒见辩才法师时,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对自然美景的共同热爱,早已超越了言语的界限。

在北宋的浩瀚文海中,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邃的学识与真挚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与辩才法师的交往,如同一段跨越尘世的佳话,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当苏辙自绩溪蒙恩召还,即将踏上返京之途,兄长苏轼的一封书信,为他指引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归路 ——“不如道歙溪,过钱塘,一观老兄遗迹。”这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苏辙欣然采纳了兄长的建议,将归途变为了一场寻幽探胜的旅行。

苏辙游历至上天竺,眼前是山色青冥、湖光凝碧的绝美画卷,心中却不禁涌起对辩才法师的深深思念。想当年,兄长苏轼与辩才法师相交甚笃,共赏山水,同参禅机,留下了一个个佳话。而今,自己虽隔南山,不能与法师相见,但那份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禅意的追求,却如同冬日里的暖流,温暖着心田。于是,苏辙挥毫泼墨,写下了《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以诗寄情,表达了对辩才法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苏辙以温婉而深邃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了上天竺与龙井的非凡景致:山色如洗,青冥入云;湖光如镜,凝碧欲滴。上下两天竺的巍峨壮丽与南山龙井的清幽雅致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长卷。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中,苏辙的思绪却穿越了眼前的山水,望断南山,心中满是对已故辩才法师的深切怀念与期盼重逢的渴望。他以井水中藏有东海鱼的奇思妙想,巧妙地传达了佛法之广博无垠与禅意之深邃悠远,坚信即便身隔万水千山,只要心怀佛性,禅意相通,便能与法师心灵契合。末句“莫道从来一滴无”,以禅机点破凡尘,寓意微妙,引人步入深思之境,感悟生命与宇宙之间的玄妙联系。

除了以诗寄情,苏辙更亲笔撰写塔铭,将这份深情镌刻于《乐城集·龙井辩才法师塔碑》之中。此塔铭不仅是辩才法师一生德行与贡献的颂歌,更是苏辙与法师间深厚情谊的永恒见证与传承。在悠悠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这段佳话犹如夜空中明亮之星,持续闪耀着智慧与情谊的光芒,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文化瑰宝。

赵抃,字阅道,谥号清献,是衢州西安的杰出代表,北宋时期的名臣与词人,他以“一琴一鹤”的清廉形象闻名于世,更在史书中独树一帜,被誉为“铁面御史”。他致力于朝堂的清明,严于君子小人之辨,曾言:“小人虽微瑕,亦当除;君子偶失足,当惜而全之。”同时,他积极推动官员考核与举荐贤能,行事光明磊落,令人敬仰。

赵抃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三度治理此地,留下了深厚的政绩与民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与辩才法师的交往,不仅加深了二人之间的情谊,更见证了龙井茶事首次被赋予风雅之意的记录。当辩才法师遭遇波折,赵抃的关怀与支持如同春风化雨,二人间的深厚情感在龙井的茶香中得以升华。

老龙井中的辩才亭 作者供图

在赵抃晚年即将离开杭州之时,他特意前往龙井与辩才法师辞行。在那片充满禅意与茶香的土地上,他们共品龙井香茗,留下了“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的佳句。这一幕,不仅是对二人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深刻体现了龙井茶的文化韵味。从此,龙井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了文人雅士寄托情感、交流思想的媒介。

赵抃离世后,挚友苏轼为其撰写《神道碑》,以表彰其卓越功勋与高尚品德。而赵抃与辩才法师在龙井的这段佳话,以及他们对龙井茶文化的贡献,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显得珍贵与动人。这段关于友情、清廉与文化传承的故事,如同龙井清泉一般清澈而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胡则,婺州永康之杰士,以其高洁之性、昭彰之德,深受万民敬仰。于永康方岩之巅,胡公庙巍峨矗立,终年香火鼎盛,百姓敬称其为“胡公大帝”,其尊崇之情,溢于四海,传颂不衰。伟人毛泽东亦曾赞誉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度评价其卓越政绩与深厚民望。

毛泽东称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者供图

公元1034年,胡则功成身退,以兵部侍郎之尊,悠然寓居杭州,寄情山水之间,寻觅心灵之宁静归宿。四年后,胡公仙逝,其灵魂安息于老龙井,与龙井茶香相融,共守一方净土。昔日寿圣院内,亦曾以胡公庙之名,彰显其生前显赫声望与不朽功勋。

胡则墓 作者供图

老龙井 胡公馆 作者供图

老龙井的胡则像 作者供图

岁月悠悠,胡公墓历经风雨洗礼,然其旧穴依旧,宛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默默承载并传递着清廉、智慧与奉献的故事。直至2002年,为缅怀先贤,彰显其德,后人于原址之上精心重建胡公墓,以表无尽敬仰与追思之情。如今,龙井清泉之畔,胡公墓庄严静立,仿佛时光的回响,轻轻诉说着那段光辉岁月与不朽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参寥,本名何氏,源自风光旖旎的浙江临安浮溪之滨,以文采飞扬、诗词歌赋造诣深厚而著称于世,后遁入空门,法名道潜,自取别号参寥子,于文坛上独树一帜,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人生轨迹与苏轼、苏辙等文学巨匠紧密相连,情谊深厚,曾不顾路途遥远,亲赴黄州探访谪居中的苏轼,此举足见其情深意重。

当辩才法师选择龙井作为归隐之地时,参寥更是成了龙井的常客,时而独自漫步,时而携友共游,如与秦观相约同赴龙井,于山水间共话风雅,留下了无数佳话。在此期间,参寥以笔寄情,创作了一系列与辩才法师的唱和之作,尤以“夏日龙井书事”系列诗篇最为人称道。其中,“石径幽深通古寺,茶香袅袅入心房。参寥与师相对坐,一笑泯然万虑忘。”之句,深刻表达了参寥对辩才法师的敬爱之情,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此外,“龙井辩才法师新亭初成”等诗作,更是见证了两位智者间跨越世俗的深厚友谊与共同的文化追求,为龙井这片灵秀之地增添了几分文化的韵味与深度。

参寥与辩才的交往,不仅丰富了龙井的文化底蕴,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心田,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追求心灵的纯净与文化的传承。

在龙井方圆庵这方灵秀之地,七位贤士与开士的足迹交相错落,他们以墨会友,以茶传情,共同编织了多段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传奇。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秦观的才情横溢,赵抃的清廉智慧,胡则的功德无量,辩才法师的禅心茶韵,以及那些虽未详述却同样贡献卓越的贤士们,他们或以诗词歌赋留名青史,或以德行善举泽被后世,共同丰富了龙井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圣地。

老龙井瀑布 作者供图

随着岁月的流转,龙井的泉水依旧清澈甘甜,茶香依旧袅袅不绝,而七位贤士与开士的故事,则如同这泉水与茶香一般,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贤”与“开”,激励着后来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追求真善美,传承与发扬这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老龙井 作者供图

因此,当我们再次踏上龙井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不仅是在细细品味一杯香茗,更是在与这些历史上的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界限的文化共鸣与深刻的情感触动。龙井方圆庵的七位贤士与开士们,宛如夜空中的星辰,闪耀在我们心中。他们的光芒,虽不耀眼夺目,却恒久温暖,赋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希望,激励我们探索未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 杨晓光)

米珠手链的编法大全

翡翠原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