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中国书法的文字演变艺术探秘

07-08

中国书法的文字演变艺术探秘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世界上所有文字当中,只有中国汉字书法能以艺术著称并流传,成为与音乐、舞蹈、诗词、绘画并列的艺术样式。

汉字的主要演变史

汉字书法以线条的运用、用笔的粗细、用墨的浓淡来展示其蕴含的节奏感、韵律感、审美感。以时间的流动来展示空间的艺术成为书法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

东汉以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与一般的书写没有区分开来,都统称为“书”。魏晋以后,书法逐渐独立,被称为“书法”“书道”。那些传世作品则被称为“法书”,以供后人学习模仿。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从产生到现在,汉字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又分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字。1898年,甲骨文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1898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了甲骨文,其字形大多是象形字、假借字,也有少量的形声字。甲骨文多用刀刻画而成,线条呈现直线或折线状,弧形线条弧度也较大。其字形体现出瘦硬、刚劲、多变的审美风格。

金文

从广义上讲,凡是刻在金属物品上的文字,上自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下至民国铜币上的文字,都可以称为金文。因其最初被发现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故又称钟鼎文。

金文具体呈现的字形有两种:凹下去的阴文,叫作“款”,即“空”的意思;凸起来的阳文,叫作“识”,即“标志”的意思。这两种字形合称“款识”。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比甲骨文规整。

青铜器在古代国家极具等级、财富、权力的象征意义,其使用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多与主人的身份、事迹相关。因此,金文在字形和章法上,体现出稳重、规整、笔法肥厚的风格。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相传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故大篆又称为“籀书”。然而,“大篆”难以被人认识,所以今人所指的篆书是小篆。

小篆

小篆有别于大篆,指秦始皇时秦国使用的文字,与金文是一脉相承的字体。特指“书同文”政策实行后,以秦国文字小篆作为统一全国文字的基础,删除了其他国家的字体。小篆,字体修长,上密下疏,章法结构给人以形式美,用笔给人以匀称感,体现出简约的风格。小篆这一书体,确立了字体书写整齐匀称、简约潇洒的规范,对后世的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

隶书是在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因为主要的使用者为徒隶,所以称为隶书。隶书又有古隶、汉隶之分。古隶,也称秦隶,尚有篆书痕迹,是未成熟的早期隶书。汉隶,是在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隶书的字形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书形体长方的特点,逐渐形成扁方形的风格。隶书的书写更符合随手运笔的节奏。上面所说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都与现在的字体差异较大,我们称它们为“古体”,隶书、草书、行书则为“今体”。

隶书就是今体的开端。书法史将这一开端称为“隶变”,即篆书变为隶书。这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结束了文字以象形、线条为特征的古文字,开启了以笔画为特征的今文字。

草书

在隶书流行的同时,草书作为一种更简便、更符合人们书写习惯的字体,逐渐被人们使用。

“草”对“正”而言,从广义上讲,草书是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在隶字体上发展而成的字体。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用笔上多用省笔、连笔,这丰富了汉字线条的表现能力。

行书

这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书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它最大的特点是继承了草书连笔、省笔的特点,便于简易快速地书写,具有实用性的特征,是人们生活中流行的字体。

楷书

楷即楷模、范式的意思。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楷书受到草书的影响,在汉隶、草书的基础上形成。楷书字体方正、疏瘦劲炼、典雅秀逸。历代书法家大多以楷书成名于世。楷书的习成是我们迈进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

历代书法艺术的特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继承、变革的时期。尚处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其书风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小蒙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字体方正、雄浑、大方,饱满的线条极具飞流之势,已基本脱离象形文字的墨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由李斯主持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将小蒙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并将这一字体运用于“刻诗颂德”。《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即为代表。相传这些石刻都出自李斯之手,他是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泰山石刻》《琅环台石刻》笔力刚劲,圆润婉转,飘逸之中不乏豪迈之气。唐代张怀瑾《书断》称李斯的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被世人尊为小篆之祖,与汉代篆书家曹喜并称为“斯喜”。

两汉是书法艺术继往开来、走向稳定的时期,隶书在这一时期大盛于天下。最能代表汉代书法风格的莫过于碑喝。刘觑《文心雕龙·诛碑》说: “自后汉以来,碑喝云起。”《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被清代人尊为“汉碑三杰”。

三块石碑的内容均与祭孔有关,现均存于孔庙碑林。汉碑赋有感染力,让人浮想联翩,其字体[整挺拔、厚重典雅、左规右矩、等级森严

汉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蔡邕、史游、张芝等。汉灵帝嘉平四年,蔡邕正定儒家六经文字。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人镌刻,共46块立于太学门外,后人称为《鸿都石经》,也称《嘉平石经》。

相传石经立后,每天来观看、墓写的人坐的车有一千多辆。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对字体加以规范,以“急就章”为名草创“章草”。东汉时,书法家张芝又创“今草”。

气韵生动的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是书体演变基本完成的时期,篆、隶、行、草、楷诸种字体在这一时期基本完善。这一时期诞生了两个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钟和王羲之。

此后历朝历代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这是书法艺术群星璀璨的时期。后人尊王羲之为“书圣”,并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后又有王泡善行书,《伯远帖》传世。

钟踩,博采众家之长,无论在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都有极高的造诣,尤以楷书、行书超越百家,成为一代宗师。主要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贴》《贺捷表》等,其中《宣示表》被誉为“古雅妍美”,而最著名的楷书《贺捷表》被誉为“浑幽大雅”,字体结构偏正,隶书遗韵尚存,古朴典雅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人称“王右军”。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书法作品,然至今少有真迹可见。比较可信的楷书有《黄庭经》《乐毅经》,行书有《兰亭序》《快雪时睛贴》等。他平生流传最广的就是行书。王羲之行书亦称为“王体行书”,力度和风韵、动静和势力巧妙结合,用笔和章法都独具风格。《兰亭序》公认为书法中的神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体现着魏晋时期人的自觉意识与审美的解放。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世人称道“王大令”,并与其父合称为“一王”。他的书法字体多样、成熟,有流动之美。楷书以《洛神赋十=行》为代表作,行书以《鸭头丸帖》为代表作,草书以《中秋帖》为代表作。

智永,名法极,人称“永师”,据说“将近百岁终”。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书法行笔精巧,然书迹珍藏到现在的绝少,以《真草千字文》为最。注重师法自然,还创造出“以狂继癫”的狂草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富有创新的开宗立派大师。

逐渐成型的书法体

唐建立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达到顶峰,书法至初唐而极盛。

初唐就有了名留千古的“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开元后,书法风格巨变。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开创唐代独有的书法史。

相比于唐朝,两宋时期的书法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为宋代的书法发展增添色彩。

明代也是一个帖学大盛的时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以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的文征明与祝允明、徐渭、董其昌最有名,他们先后创作了许多作品。

到了明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书法家通过书法变革来曲折地表达改革社会的要求。清代的王铎、傅山、郑燮、曾国藩等书法家推动了清代书法变革的历史进程。

每个时代的书法家与作品,都熔万殊的形、质、势、态、意、理于一炉,把具体的形式加以抽象化,使人们获得无穷的美感,表现了书法艺术优美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朱哲,主编.中国文化讲义.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婺源茗眉是江西名茶爸爸买来一罐

泰山墨玉石价格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