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笔记
#茶分享交流
#茶品鉴分享
绿茶的杀青很关键,而黄茶较绿茶则多了闷黄工艺,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这里的闷黄是热化作用,因此形成了绿叶变黄,茶汤变黄,而这正是黄茶所特有的品质特征。
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呆在桑拿房里一样,在湿热的环境下,“汗出得很多”,茶在这样的环境下,游离氨基酸和一些挥发性物质增加,香气更馥郁,滋味更醇和。叶绿素被破坏,茶叶变成了黄或者黄绿色,而汤色看起来是黄或者杏黄色,于是人们起名字叫“黄茶”。
黄茶根据采摘标准也分为三大类:黄芽茶(是全芽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黄小茶(一芽二叶如温洲黄汤、鹿苑茶);黄大茶(一芽三四叶如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茶)。
黄茶的加工工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闷黄的热化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湿热作用,让叶内的成分产生一系列的氧化、水解,也就是形成黄汤黄叶、滋味醇、浓的原因;一是干热作用,主要是增加黄茶的香味。
黄茶的各种功能性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
1、茶多酚:黄茶的杀青由于是多闷少抛,在热闷的作用下,叶绿素得到更大的破坏,促使叶色变黄;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苦涩感减少,同时大分子的物质得以分解,有利于氨基酸和单糖的形成,为茶汤滋味打下了基础。
低温烘炒过程中,水分缓慢蒸发,叶绿素与多酚类化合物慢慢的氧化,促使茶汤变成黄汤。
高温烘炒:固定黄茶的品质的同时,在干热作用下,酯型儿茶素裂解成简单儿茶素,促使茶汤醇和的形成。
2、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的变化 :由于黄茶的闷黄工艺,湿热的作用下,蛋白质、多糖会水解成为氨基酸和单糖;在干燥的热作用下,糖类、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芳香类物质,相对含量会有所降低。
3、咖啡碱的变化:研究表明在黄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含量减少幅度达21.96%,闷黄过程中减少幅度很小,这也是有利于黄茶品质形成。
4、微生物的变化 :杀青过程中,多酚酶和过氧化酶都已被灭活。经研究发现,在闷黄过程中,早期霉菌最先发展,为中后期酵母菌提供了“食粮”,同时也清除和抑制了细菌的发展。
前期的黑曲霉最先“发力”,数量是快速增长,导致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回升。由此可以清楚判断是由于微生物提供的胞外酶而非茶叶的内含酶。
闷堆时间的延长,各种霉菌数量增多,尤其是酵母菌滋生,能够分解大分子物质,像糖类物质和脂肪等,增加了茶汤的可溶性物质。
总结:黄茶讲究的是:香气清悦,醇厚鲜爽。
而整个制茶工艺中闷黄是一个关键的工序。
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黄茶的色、香、滋味特征。
色:叶绿素的氧化使叶面由绿转黄绿带有光泽;
香:高温烘炒的过程中,在干热作用下,氨基酸受热转化为挥发性醛类,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得以挥发,取而代之的是高沸点的芳香物质;糖在干热的作用下也会转化为焦糖物质;部分青叶醇会发生异构转为清香;
醇:多酚类物质的水解和氧化,减少了茶汤苦涩度,形成了黄茶的滋味醇和。
甜:多糖在闷黄湿热作用下,分解为可溶性糖,增加茶汤的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