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赵之谦经典之作:《楷书六朝书册》高清新字帖

06-14

赵之谦经典之作:《楷书六朝书册》高清新字帖

赵之谦《楷书六朝书册》

赵之谦书齐民要术八屏 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繁体旁注孙宝文楷书毛
¥47.8
购买
刘啸老师讲《赵之谦隶书》的临摹与创作
¥168
购买

赵之谦《楷书六朝书册》

水墨纸本,册页12开

29.3X33cm

趙之謙《楷書六朝書》,水墨紙本冊頁,十二開二十四頁。節選《墨子》、《中論》、《唐子》語,於烏絲欄中分別書大、中、小三種魏碑體楷書,計三百餘字。本冊作於1865年,趙之謙三十七歲,正是其竊得德林筆法之時。通篇章法整飭,結體方正,墨氣淋漓。用筆剛健雄強,鋒芒畢露,猶如刀刻。深得《龍門二十品》等北魏筆法精髓,為其三十五歲以後專攻魏碑之代表作。

趙之謙謝世(1884)八年(1892)後,本冊由沈樹鏞之子沈毓慶題簽。沈樹鏞(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韻初,號鄭齋,上海川沙城廂人。咸豐九年(1859)中舉,官至內閣中書。嗜金石書畫,精鑒別,收藏甚富。著有《漢石經叢刻目錄》、《漢石經室跋尾》、《書畫心賞日錄》,與趙之謙甚密,並合編《補寰宇訪碑錄》。其子沈毓慶(1868-1902),字肖韻,別字壽經。吳大澂外甥。常與同道研究金石。曾編《二金蜨堂印存》。後投筆從戎,發展民族工業,為中國毛巾業先驅。

沈樹鏞長趙之謙三歲,兩人有同年之誼,過從甚密。咸豐九年(1859),沈樹鏞赴杭州應試,始與趙之謙相識。同治二年(1863)初,趙之謙因參加會試,自閩入京,與沈樹鏞再次重逢。居京期間,趙之謙一度寄居沈宅,長達一年之久。從同治二年(1863)至同治四年(1865)八月,趙之謙離京返浙,為兩人交往最為密切的三年時期。趙之謙曾為沈樹鏞治印三十余方,致信四十九通,可見二人情誼之厚。

據《趙之謙年譜》同治四年(1865)記載:“八月,出都,走陸路返浙”,與本冊題款“同治乙丑(1865)秋,余將南歸。東甫出佳紙索書,以當話別”正相吻合。“東甫出佳紙索書”可知受書人為徐會灃。徐會灃(1837-1906),字東甫,山東諸城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任侍讀、侍講學士、禮部、工部、禮部侍郎等職。光緒二十六年(1900)補工部尚書,署禮部,同年轉兵部尚書。為慈禧和光緒寵臣之一,慈禧曾賜其“養兵蓄銳”金字大匾。

徐會灃為金石學家陳介祺甥婿,深得陳氏器重,二人通信多涉金石之學。徐氏與吳大澂為同科進士,政務之餘,亦都喜好金石書畫。自嘉道以來,碑學興盛,可以想見。同治元年(1863),趙之謙客京後,嘗與沈樹鏞、魏稼孫、胡澍、徐會灃等人一起“癖嗜金石,奇賞疑析,晨夕無間”的場景。同治乙丑(1865)五月,趙之謙還曾為徐會灃集《六朝造象》題耑(參考圖一),七月為其《杭四家印稿(附二陳)》題首並序(參考圖二),八月為其書魏碑《意林引鹽鐵論》四屏(參考圖三)。由此可見,趙徐二人交集良多,常有佳作相贈。

據《悲盦剩墨》、《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等權威出版物統計,趙之謙存世的完整冊頁僅有十一件(繪畫四件,書法七件),北魏楷書僅占兩件,而其中《北魏書雜錄項峻徐整書》八開冊,後亦改為四屏。《楷書古語冊》作為唯一的完整冊頁作品,多達二十四頁,非普通立軸、對聯所能匹敵。

本冊辭致雅瞻,裝池考究,品相如新,一直被日本書道家秘藏,後出版於《日本珍藏清代金石名家書畫印石篆刻及明磁展》中,為市場中極為難得的書法冊頁精品。此作的發現,即是趙之謙與沈樹鏞父子兩代世交及徐會灃金石情誼的見證,更是晚清金石碑帖風靡的文化產物。

高清局部

驴友在哪里找

九成宫碑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