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璧山竹雕:重庆农特产品的独特魅力

09-21

璧山竹雕:重庆农特产品的独特魅力

璧山竹雕,民间手工艺品,其加工工艺被列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璧山区属于典型的湿润丘陵地带,植被丰富,是竹自然生长的好地方。据清同治《璧山县志》记载:“竹之属有慈竹、水竹、苦竹、紫竹、黑竹、斑竹、京竹、棕竹、刺竹、南竹、凤尾、白甲、相思等类。”特别是璧山区云雾山上的寿星竹、罗汉竹、龟甲竹、金竹等,是竹雕工艺品的上等材料。竹雕加工工艺由此应运而生,竹雕技艺在璧山历史悠久,广泛流传。

一、历史渊源

中国竹雕艺术源远流长,竹雕大师们将诗、书、画雕刻在竹笛,竹箫,竹扇之上,赠予达官贵族、民间百姓。

清晚至民国,竹雕艺术的发展出现又一次高峰,涌现出金西厓、朱三松、支慈庵等竹雕大师。抗战时期,身怀竹雕绝技的支慈庵告别家乡苏州,流亡到长江上游的重庆璧山县,以艺交友,后来将自己独特的竹雕技法传授给璧山人胡文才。胡文才在学习线刻、浅雕技艺的同时,还独创了穿雕、空雕等技法。胡文才又将独创的雕法传授给了长子胡泽宇。胡泽宇继承前辈的竹雕技法,凭着多年雕刻的经验,又创造了一套园玄雕技法、程序性刀法和角度性刀法,并潜心发掘竹雕技艺,技艺,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海内外同仁的认可,其作品多次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远销欧美地区。2013年,胡泽宇获“重庆市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二、产品特点

璧山竹雕以璧山区云雾山出产的形状奇特、色泽圆润、竹质细腻的罗汉竹、龟甲竹、金竹、弓背竹等为材。具有代表性的园玄雕作品《蜘蛛走线》,又名《知难而进》,将写实风格与园玄雕技法、程序性刀法和角度性刀法相融合,在半圆柱竹节弓背竹上雕刻出一只蜘蛛,再雕出一根玄竹丝线,蜘蛛在丝线上可以左右滑动20厘米,活脱脱的蜘蛛来回织网的情景,神态动静兼备,意境神奇玄妙,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集中体现了竹雕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厚重感。

三、制作工艺

璧山竹雕题材广泛,自然题材、民俗题材、社会题材,宗教题材等无所不包。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写意与写实互补,共性与个性相融,夸张奔放与典雅精细并举。使璧山竹雕的加工技法不断发展,以陷雕、空雕、圆雕、深浮雕为特色。园玄雕刀法、程序性刀法、角度性刀法的运用更显工艺细腻、刀法奔放,技高一筹。

璧山竹雕以不同的刀法深入雕刻,凸现特点,突出作品细节,使竹雕艺术品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作品意境神奇玄妙,寓意深刻,神态动静兼备,自然别致,质感玲珑,形态传神,块面纹理圆润流畅,静中求动,动中寓静,凸显雕刻艺术作品的神型兼备。

四、文化价值

璧山竹雕加工工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竹雕艺术作品蕴藏着巴渝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内涵,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传统美德,积淀巴渝文化的民族魂和精气神。竹雕艺术不仅是古老而绚丽的奇葩,还记录了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文发展进程的印记、人文思想情操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精神面貌和传统美德,具有较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

五、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竹工艺品市场逐渐萎缩,竹编、竹雕艺人、技艺多无人问津,在行者放弃专业的情况较为普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高科技电子机械的出现和三维成像扫描技术的成熟,以及仿真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仿制的工艺品不断冲击市场,赝品和真品难以分辨,导致艺术品市场价格降低,消费力下滑,从事艺术品经营者收益甚微,竹雕加工工艺濒临失传。

璧山县从2011年开始收集、整理传承谱系及相关影像资料。2012年建立相关文字、图片档案,完成作品归类登记。将竹雕加工艺术列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项目,并明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计划。为竹雕技艺建立传承人培养制度,资助传承人培训、学习、研究、交流技艺方式,促进技艺传承。建立竹雕技艺的动态保护机制,落实经费,加强保护工作。以胡泽宇为代表的传承人潜心竹雕艺术,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建立传承体系。

第一代传承人,江苏支慈庵(1903—1974);第二代传承人,璧山大路街道胡文才(1933—2003);第三代传承人,璧山大路街道胡泽宇,生于1965年;第四代传承人,璧山青杠街道曾一凡,生于1991年;第五代传承人,璧山璧城街道胡曦丹,生于1998年。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

黑发晶五行属什么

保山南红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