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中国人物画入门:从十八描开始

07-01

中国人物画入门:从十八描开始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绘画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其中线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在传统书画程式构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书画就是线的艺术。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墨线勾勒物象轮廓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白描为单纯的线描,其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方圆、疏密分合、轻重缓急、枯湿浓淡、顿挫刚柔等。


十八描示意图


十八描技法基本能够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取舍创造,使绘画达到写形写神与抒情达意有机结合之目的。就线而言,其包含起笔、收笔和中间的运行轨迹。有一气呵成的琴弦描,也有断断续续的战笔水纹描;有粗细一致的高古游丝描,也有粗细不一的马蝗描;有爽利的铁线描,也有毛糙的枯柴描;有顿笔实起的钉头鼠尾描,也有直笔虚起的柳叶描······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局部)


今天,我们来学习细长类线描的画法。细长类线条主要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曹衣描、蚯蚓描。相较其他类型,这类线条整体表现为细长均匀。就线条的粗细而言,最粗的是蚯蚓描,稍粗的为铁线描,较细的为琴弦描,极细的叫高古游丝描;就线的形状而言,飘忽流动的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重力自然下垂、衣纹紧贴肉体的则是曹衣描、蚯蚓描。



以高古游丝描为例。高古游丝描是最古老的偏工笔线描技法之一,因线条形似游丝而得名,最早见于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高古游丝描运笔时应均匀用力,线条要流动平稳自然,不用折线,无提按变化,线条细匀,粗细一致,多为圆转曲线,如春蚕吐丝,连绵不绝,故也称“春蚕吐丝描”。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东晋顾恺之常用此描法,线条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此类线描适合表现丝绢类质感的服饰,衣纹圆润流畅有飞舞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还用于刺绣、壁画等。


元代 任仁发《张果老见唐明皇图》(局部)


该描法秀劲古逸,为极细的尖笔线条。要求是“炼笔撆纳”。“炼笔”即凝练的中锋用笔,用力均匀、圆匀细致而不失劲力;“撆纳”即是撇捺。其在运笔时仅用笔锋十分毫的三分之一而已,以达到线条细劲的效果。萧绎《职贡图》、赵喦《八达游春图》的人物线描不同于游丝描,属于“疏体”,和顾恺之并不一样。


北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摹本(局部)


初学临摹,建议采用拓临法,即先用铅笔在拷贝箱上直接覆范画勾摹为白描底稿,再以熟宣覆盖其上用毛笔复描,或直接用熟宣覆在范画上,用毛笔勾描。注意原作线条的流畅性以及细节变化的精到之处,避免画成软弱无力的简单轮廓线。如是人物画,不建议先从脸、手等重要部位着手,而建议先画一些次要的衣褶线条,当有感觉后再勾勒外轮廓等重要线条和开脸。墨色方面,不要一个颜色画到底,要注意枯湿浓淡,主要衣纹墨色较重的线条要实一点,其他地方墨色偏淡的线条要画得自然。除非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等形象,人物的五官颜色一般要偏淡一些,尤其是妇女和小孩, 以表现其皮肤水润之感。


唐 韩幹 《牧马图》


中国画的线描与书法线条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往往不取物象逼真之感,而重风神与气韵,似像而非像,遗象而取神,疏而不散,繁而不乱,有定范而无定法,有立体感也有平面感。显然,中国画的线描不仅是为了界定物象的轮廓,也不同于标本画、卡通画那样均匀的封闭死线,而是用线描绘物象的形貌特征。通过行笔的轻重缓急、方圆刚柔、枯湿浓淡等不同,画家在作品中自然烙上其性格、才情、意态和审美趣味。



翡翠原石拍卖网络平台

玉吊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