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折扇的奥秘与魅力

08-26

折扇的奥秘与魅力

(下文是我旧岁之作,因为今天画了两把扇子,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同时,敝帚自珍,把自己的部分私藏成扇拿出来,供大家一笑。有兴趣的均可以私洽继续探讨)

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或者“聚骨扇”,这都是根据折扇的使用或者制作来区分的。“撒扇”是说打扇子的那个动作,“啪”得一甩,潇洒地把扇子打开,郑少秋装扮乾隆的那种状态迷倒过当时无数的女粉。而“聚头扇”或者“聚骨扇”则是说制作扇子,一头收拢相聚的那个状态,名字显得有点俗,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再使用了。当然,又有好事者给折扇取了个文气的名字,叫作“凉友”。宋代文人陶谷引诗说:“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给折扇增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


省之《写菊》扇面


省之《写菊扇面书法》

无论郑少秋扮演的假乾隆怎样潇洒地使用折扇,大概都比不上真乾隆用折扇的那种王者之气,可是,折扇归根到底还是文人气更多,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跟文人士大夫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仿佛其天生就是儒家修身的文玩。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似乎天生具有儒家文化神韵的文玩却着实是北宋年间从日本和朝鲜来的舶来品,《宋史.日本国传》记录了端拱元年(988年)日本僧人嘉因在汴梁觐见宋太宗,随身的贡物清单当中就有“金银莳绘扇筥一盒,纳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个蝙蝠扇就是折扇。在日本人眼里,打开折扇,扇体向两边延伸,就像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阔,所以是吉祥的礼物。


海派花旦之一张大壮先生题画、林瑄先生书法成扇

到了宣和年间,徐兢出使高丽国,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29记录了三种折扇:画折扇、杉扇、白折扇。据考证,前两种是日本的扇子,而白折扇则来自高丽。

尽管折扇是舶来品,但是发扬光大它的倒是国人。从北宋伊始,尽管折扇开始制作,并逐步开始使用,但是还比较粗糙,见于史载的也就是《梦梁录》中提到了“种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和“炭桥河下青蓖扇子铺”这两个记载,其他并没有过多的记录,我曾经试图到《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去索取若干信息,但是都失望而返,《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之博大浩瀚让我望而生却。


著名建筑大家陈从周先生写兰、苏渊雷先生题跋成扇

折扇的迅速发展要到明代,这要感谢明成祖朱棣!刘廷玑在《在园杂志》记述道:“明永乐中,朝鲜国人贡,城祖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当时,永乐帝传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分赠嫔妃臣子,一时洛阳纸贵。“上有所好,下必喜焉”,非但今日国中如此,古今中外也概莫如是!这也是合乎逻辑和情理的。于是折扇开始在国中流行开来。

我们依然要感谢这位永乐大帝,他不但发觉了折扇的实用性,更发现了折扇的审美价值。对折扇的制作发展,他给出了两条意见,首先提升材质质量,以精金为材,钉鉸眼线。其次采用图文装饰画面,一面由宫廷画师绘制各式工笔画,另一面则由朝中知名学士题写诗文。这是今天扇面创作的开始,由此,手拿纸扇,一步三摇,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


沈觉初先生扇面,兰斋任政先生书法成扇

此后,折扇不仅在国人夏天的生活当中成了“凉友”,更成为文人雅士争相把玩的物品。清初的王士禛在《香祖笔记》当中记录,在成化、弘治年间,李昭、李贽、蒋诚等三个大名士就是南京的制扇高手。《康熙南巡赐金园图》中我们能发现伴驾的官员士绅手中时有把玩折扇的人物造型。因此,也难怪《红楼梦》三十一回晴雯撕了宝玉的宝贝折扇作“千金一笑”,那个物件要不是被宠到天上去,晴雯何苦要那劳什子?


钱君匋先生荷花成扇

到了民国期间,文人玩扇就更习以为常了,尤其是上海开埠,中西并蓄,成为时尚之都,同时海派艺术诞生,吴昌硕、王一亭、吴湖帆、沈尹默、丰子恺、苏曼殊、等一大批艺术巨匠都曾经寓居或者暂居上海,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唱和为折扇的空前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艺术土壤,所以,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这些文人名士的遗作都成为了抢手货。

当然,折扇还有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问题,比如竹扇、木扇、象牙扇,而且更可以具体到玉竹扇、鸡翅木扇、斑竹扇、佛肚扇、乌木扇、紫檀扇等等无数种,因此,也诞生了很多制扇的名家、名店,比如杭州王星记、苏州的非遗“制扇工艺”等等,但是,在文人眼里,折扇之所以能把玩,其首要是扇面书画,至于是毛竹还是玉竹,是棕竹还是鸡翅或者象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旅美艺术家吕吉人先生成扇


著名画家金城君先生成扇


省之题《风竹扇面》


省之《写凤竹》扇面


(上文是我旧作,因为今天画了两把扇子,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同时,敝帚自珍,自己的部分私藏成扇拿出来,供大家一笑。有兴趣的均可以私洽继续探讨)

貔貅开光好还是不开好

阿拉善玛瑙怎么辨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