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湘西茶叶:从绿叶到金叶的华丽蜕变

10-15

湘西茶叶:从绿叶到金叶的华丽蜕变

湘西州种茶面积居全省第一,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88.56亿元。但存在茶叶品种单一、劳动效率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品宣力度不够等不足——

湘西茶叶,如何从“绿叶”变“金叶

保靖县黄金村茶园。(资料照片)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李寒露

仲秋时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座座茶山,满眼青绿。

湘西州种茶面积91万亩,居全省第一。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88.56亿元,60万湘西儿女靠茶吃饭,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2年,湘西茶叶总产量达1.59万吨。这一片片致富的“绿叶”虽香气四溢,但也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绿叶”变“金叶”,路怎样走下去?

茶源 远古茶乡,可溯先秦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重峦叠嶂,溪瀑纵横,是我国茶文化最早形成的产区之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音乐和歌舞关联的茶山无射山,作为我国茶文化艺术表演的源头,便在沅陵、古丈、泸溪三县交界的青山间。

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先秦时期,地处武陵山区的巴蜀一带“园有芳蒻、香茗。”“园”既人工开垦的茶园,香茗即嫩芽烘焙之茶,可见当时已人工栽培茶叶。

1984年,古丈河西镇白鹤湾战国古墓群,就出土了茶壶、茶杯、茶灶等冥器。2003年抢救性发掘的古丈县燕子窝古墓群,2019年保靖县迁陵镇花井村汉墓群,均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水器、茶具,充分展示了茶饮文化在湘西的悠久历史。

公元939-940年,古丈县下溪州故城会溪坪发生了一场溪州之役。据考证,这便是五代时期,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年年贡茶之累、茶税之繁重,带领五溪之民“侵暴辰澧”,才有了后来溪州铜柱之立。

三国《广雅》记载荆巴制茶技艺:“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湘西的制茶工艺已传承千年,需经蒸煮、杀青、发酵、压饼、储存等工序。

湘西州茶叶协会会长潘春新介绍,湘西传统采茶极其讲究。时间讲究,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周开始,10—15天最佳;品质讲究,一芽一叶不带雨水、虫伤;细节讲究,采摘清晨为好,太阳直射到茶芽之前才能上贡;动作讲究,掰断扯断,指甲不能直接接触断处,手指不挤压茶芽,以免破坏根部细胞影响茶香和口感。

在湘西还有一条黄金古茶道,即沿着苗疆边墙可寻迹的凤凰、花垣、吉首等“南长城”侧1.5公里沿线。据《保靖县志》对保靖黄金茶集中原产地记载,黄金古茶道沿线经过的排吉、夯吉等苗寨,翻译过来即“有一排排茶树的地方”“有茶的山沟沟”之意。

步入保靖黄金茶古茶园,一棵棵古茶树就是湘西茶叶发展的见证与活档案。据2020年统计,保靖县的古茶树有108个株系、5923棵,其中,明朝古茶树718株,清朝1339株。现存的“古茶树王——保靖黄金茶1号母茶树”已有414年树龄。

茶园 茶园林立,名茶辈出

高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

湘西州地处北纬27至30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是著名的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交集区,是绿茶优势产业带和全国重要的绿茶产区,有“中国绿心”之美誉。

立足丰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湘西以茶兴业、以茶富民,茶园茶山比比皆是,成为湘西人民的脱贫茶、振兴茶、幸福茶。

在古丈县高望界镇岩坳村,平均海拔800米。湘西州春秋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高山生态有机茶郁郁葱葱,茶园主人向功平在此种茶已有12年,他介绍,这片茶山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有机茶加工生产线和2500多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如今,妙古金牌系列茶已获得中国标准、欧盟标准认证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是湘西高端茶的代表之一,上品每500克售价逾万元。

在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木楼、石梯、柴跺点缀青翠茶山间,煞是好看。“我们村山多地少,曾经三餐难饱。种植茶叶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村支书向顺天望着茶园幸福满满。

2012年至今,吉首市茶园面积从1200亩扩大到15.5万亩,覆盖10个乡镇(街道)、101个村(社区)。2022年全市干茶产量1680吨,实现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惠及茶农6.5万人。

在湘西昭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加工车间,10多名制茶工人正在忙碌,炒出的莓茶洁白如雪,车间里茶香弥漫。永顺县共种植莓茶7.9万亩,干茶年产量达2000余吨,产值6.2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作为黄金茶的核心产区,保靖县被誉为“中国黄金茶之乡”。短短十余年发展,保靖黄金茶从不足1000亩发展到15.69万亩。2022年,保靖黄金茶实现年产茶量1358.5吨,带动全县约2.1万户8.5万人通过从事茶产业增收, 以“一叶之轻”舞起21亿元产业,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永顺莓茶”“凤凰雪茶”“湘西黄金茶”“十八洞黄金茶”“泸溪白茶”……各有千秋的湘西茶,屡屡摘得国内国际各种大奖,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承载湘西独特风情的茶歌、茶赋、茶舞、茶旅等茶文化载体也日渐丰富,得到了市场认可。

茶忧 从“小而散”到“大而强”

“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是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这是著名作家彭学明对湘西茶园的一段描述。

湘西茶不缺历史、不缺文化、更不缺优渥的自然生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绿、红、黑、白等各种品类也实现颜值与产值齐升,在湖南茶叶产业的江湖地位举足轻重。但在高速的发展中,茶农、茶商、茶企和政府主管部门也生出不少茶思茶忧。

九到十月,正是秋茶的采摘季节。在古丈县红石林镇龙天坪村古丈县锦华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厂房里,工作人员正忙着鲜叶过秤。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夏秋茶精深加工。

“收购的鲜叶加工成半成品后,销给其他企业制作黑茶。根据不同品相,每千克鲜叶收购价在3元到6元之间。”公司总经理张文从种茶、贩茶到茶叶深加工,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捧起一堆鲜叶说:“我现在的感觉就是‘吃不饱’,我们做大众茶的,以量取胜,人工采摘效率太低,应该机械化收割。”

在张文看来,靠人工采摘、靠天吃饭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既不智能,也不现代,更难以形成规模化。

湖南英妹子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龙自刚也有自己的困扰。2010年他注册成立了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茶叶企业,旗下英妹子品牌的毛尖、黄金茶、红茯砖茶远销海内外。但他发现,湘西境内各自为政的茶作坊、小企业参差不齐,在种植、施肥、采摘、炒制等环节上,均没有统一标准,哪怕同一片茶山采下的茶叶,因人不同也能将茶叶分出不同等级。茶叶基地如何建设、茶园如何规范管理、茶厂如何优化改造、茶产业链如何抱团发展……要做的事还很多。

返乡创业退伍军人张爱军,经营着古丈县岩头寨山枣村1200亩生态茶园。作为县人大代表,他多次提出茶叶发展议案,主要包括:建立香龙山茶叶保护区;加大茶山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化、规模化帮茶农抱团发展、拓宽销路等。张爱军说:“我们多次到福建、浙江等地去学习,从流水线水平、管理模式、扶持力度都看到了较大差距。湘西这么好的小叶品种,仍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记者采访了18家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年茶叶加工能力低于5吨的占12家,茶叶基地面积低于80亩的占8家,没有自己品牌的“散户”占了7家。

种植、采摘、加工小而散,品种、品质、品牌参差不齐。“茶叶品种单一、劳动效率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行业标准缺失、龙头企业少、品宣力度不够。”潘春新略带焦虑地分析了湘西茶产业六大现状:“好似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不进则退,这档口必须冲过比这更急的浪,翻过比这更陡的山。”

茶愿 从“茶叶大州”到“茶叶强州”

茶叶是绿水青山回馈给山民的“金山银山”,茶产业是我省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我省茶园面积达到354万亩,茶叶产量32万吨,综合产值达1051亿元。

这片从悠长历史中“长”出来的“绿叶”,在全国各产茶大省,正演绎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璀璨“金叶”。

福建是世界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等茶类的创始地。该省茶叶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出口金额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浙江为茶产业配备了云端“大脑”,从茶园到茶杯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以安吉县境内20万亩茶园为例,1.7万名茶农全部确权上图,为日后流转、溯源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云南普洱市茶园种植面积达209万亩,综合产值392亿元。近年来,该市以景迈山申遗为抓手,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茶园度假等领域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陕西省印发关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全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2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出口茶叶37.5万吨,东方树叶远销海外。

站在茶产业提标提档、百舸争流的风口,湘西各界正携手实施茶产业“五品”“五强”战略。湘西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向邦伟介绍,“五品”即品种做优、品质做高、品相做美、品味做足、品牌做响;“五强”即科技支撑强、品牌保护强、营销推介强、业态融合强、经营主体强。

为了保证“双五”战略实施,湘西州即将出台“十项举措”,从领导专班、政策支持、标准建立、商标保护、平台打造、活动推介等方面,助力湘西州在“十四五”内实现“茶叶基地100万亩、茶叶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何从“茶叶大州”发展成为“茶叶强州”?如何推动茶叶与文旅、工业、商贸、康养、物流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全“茶叶链”发展壮大?湘西州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短评

让“茶山”变“金山”

张永中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茶是黄金叶,这是湘西茶农的共识。走在湘西的大山里,心里总萦绕着一个问题,山是绝版的好,水是透彻的清。这绿水青山,隔着金山银山,到底还有重山几许?

近年来,湘西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黄金茶品质优异,达到极品绿茶的真正“黄金配比”;古丈毛尖是中国历史名茶,口感鲜爽甘醇,香气馥郁,是“好喝又好看”的茶;永顺莓茶“天然、绿色、富酮、回甘”,被誉为黄酮之王……

观察一片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经济学历程,以湘西山区茶历史、茶现状,做一个标本,以“从‘绿叶’到‘金叶’”为题,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茶产业的凝眸与思考,以冀引来更多专业的,尤其是经济学的观察与对策。

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何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摆脱“小而散”,走向“大而强”,从基础性的地标保种、茶园种植、茶品制作、品牌营运等,进行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真正让一片茶叶撬动一条绿色朝阳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山民依托天赐资源禀赋,阔步乡村振兴大道的通途上,道阻且长。

走进大山,茶歌袅袅。 我仿佛听到了,当勤劳的汗水浸润在绿水青山间,这茶区将变成景区、茶园会变成公园、茶山将成就一座座“金山”的心声。

大清铜币图片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