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宗师米芾之后,时间来到元代,我们来看第二代宗师,即赵孟頫和吾丘衍。
要说理论贡献,吾丘衍对于篆刻的贡献要比赵孟頫大得多,后世多直接称“吾、赵”。我们这里把赵孟頫放在前面,是因为赵孟頫出生年月在前。
“吾、赵”二人公认是后续明代印人的前代宗师,这与米芾不同,米芾在篆刻史上的地位,还不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他更出名的是书法,现在学书法常常从楷书学起,楷书所谓的“颜柳欧赵”四大家里的“赵”,说的就是他。
赵孟頫是宋宗室,宋亡以后沦为平民,这本身是重大的人生打击,但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他把精力转向文艺,借以摆脱政治上的失意。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艺术思想以“复古”为指归,他在书、画、文、乐等方面全面提倡复古(尽一切努力,保留汉人衣冠)。
赵孟頫编过一套《印史》,实际上就是古印汇录(就是印谱),总共二卷,并非原印钤盖,而是赵氏亲自钩摹(这是他在篆刻上下的硬功夫和笨功夫)。可惜,这套印史没有留下来,只留下了这套书的序言,即《印史序》,这个序言对于了解赵孟頫的印学思想很重要,我们全文照录如下: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谂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
他从《宝章集古》中选印的标准,就是“古雅”,他追求的是“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皆以“新奇相矜”,他讨厌“流俗”,全心全意的倡导“复古”。
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他自己风格的作品,他的印,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后世称为“圆朱文”,又因为赵氏是元代人,又被称为“元朱文”。现代,“元朱文”已经是篆刻“大科”,是十分重要的印式。
让我们来看一下赵孟頫的作品:
陈鍊《印说》评价赵孟頫的“圆朱文”印:“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
实际上,这种印风称为“圆朱文”的原因,“圆转妩媚”是极为重要的。
赵孟頫也有白文印,但不多,如图:
这只有三方白文印,却风格各异,章法上非常别致的是“赵氏子昂”,“氏、子、昂”三个小字围绕着“赵”字构成印面章法,这与汉印的“均分印面”的传统章法已有所区别了。
吾丘衍(1272-1311)亦作吾衍、吾邱衍,字子行,号竹房,又号贞白居士,衢州人。看生卒年月,他在四十岁时就去世了(据说是投湖,也有传说投湖而未死)。
吾丘衍于小学有较深造诣,后世评其为《说文》大贤,看下面这张《说文统系图》:
图上总共八个人,前排最老者是许慎,扶掖其左右者为江式、颜之推,三人之后为李阳冰,再往后,走得很近并且边行边谈的是徐铉、徐锴兄弟,道士打扮的是张有,右下角眇一目,跛一足的,就是吾丘衍。
吾丘衍年龄少于赵孟頫18岁,与赵为文字交,旧学商量,时有往还,赵孟頫作印,专作圆朱文,专以小篆入印,而吾丘衍论印《三十五举》中也主张“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这说的也是小篆。
吾丘衍于篆刻最大的贡献是理论著作《学古编》,这部书的主体是《三十五举》,这是“中国印学领域最早出现的一部经典著作,对后来的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上承秦、汉玺,下启明、清流派印章的枢纽作用。”
《三十五举》中,前十七举论写篆书之法;十八举以后全部讨论刻印之法,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详细而具体。关于《三十五举》,布丁有详细的全文解读,此不赘述。
我们来看一下吾丘衍的篆刻作品:
相对来说,吾衍的作品,则以白文汉印印式为主,相对来说,他比赵孟頫更追求篆刻的“复古”。
吾、赵两人,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亲手刻印,很大可能是跟米芾一样,他们只是篆写印文,交别人镌刻。但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他们对于中国印学的不断发展,的确都有“筚路蓝缕”之功。
(【篆刻的骨头】之1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