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探索折扇的艺术:历史、制作与文化

02-24

探索折扇的艺术:历史、制作与文化

折扇古时又名聚头或聚骨扇。同时,还与其他扇种(如团扇、羽扇等)共称便面等,因其收可折叠,展则舒撒,故一般称做折叠扇或撒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据《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彰日。”南宋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他认为,在南齐时我国就已有折扇了。

至于折扇上的书画创作,元代郑元祐《赵千里便面写山次韵伯雨韵》诗云:“宋诸王孙妙盘礴,万里江山归一握。卷藏袖中舒在我,清风徐来毂衣薄。”元代大画家倪瓒也有《题赵千里扇上写山用郑山人元韵》的诗篇。从郑元祐“卷藏袖中舒在我”的诗句来看,很明显指的就是折扇。这说明在南宋初期就已经有人在折扇上作画了。明代永乐年间,高丽进贡一批折扇,成祖非常欣赏,不但遍赐群臣,而且命工匠仿制。此风一开,上行下效,折扇遂大为普及。书画家大都喜欢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扇骨及扇面的形制、质料亦日益求精,雕刻精致的扇骨再配上名家书画的扇面,就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了。后来,优秀的书画扇面被好事者取下装裱成册(也有的联珠成轴),扇面画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构图形式。

青丘道人《山水扇》

青丘道人《山水扇》,从绘画风格来看是明代中期的作品。画中山复水重,云烟缭绕,茂树成林,数栋茅屋隐现其间,二高士临流而坐。画面用笔圆厚,墨色浓郁、苍润,颇有气象万千之致。上题诗云:“解绶归桑梓,探奇卧白云;松风与流水,兼得村中闻。”诗中流露出作者厌倦仕途,向往田园的归隐思想。据《无声史诗》卷七称:“马一卿,号青丘,林陵(今南京市)人。写山水有空濛之致,能于淡中取态。”观此扇,与记载颇符。

刘彦冲《柳荫高士扇》

刘彦冲《柳荫高士扇》,是他存世不多的绘画作品之一。其扇形制较大,金笺底,画一文人雅士,童子执扇其旁,潇洒淡泊,情态恬然。湖水环绕,密柳浓荫,芳草铺地,湖石峻峭,染以石青,草木施以汁绿、石绿,画法为工笔重彩,表现的是春末夏初的景色。刘彦冲,字咏之,四川人,寓居吴门,活动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擅画人物、山水。


任伯年为众所周知的近代名家。他的《酒仙图扇》是中国美术馆藏的一件精品。

长期以来,由于扇面书画之风的盛行,书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代著名画家悍寿平说:“画扇不同画册页,扇边圆曲,景亦随之圆曲,此应其变也。”上述青丘道人的《山水扇》和刘彦冲的《柳荫高士扇》,基本上就是画景随扇之半环形而弯曲的构图法。扇两边的树木看上去虽然是倾斜的,地面看上去虽带弯曲之势,但它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自然的。也有的扇面画法,章法与一般绘画大体相同,所以不必拘泥。

另外,因折扇扇面多为熟纸或金笺之类,大都加了很重的胶矾,在制扇过程中,又每用浆糊,扇纸质地坚韧油滑,不易吸墨。在作画时,无论水墨或设色,都难臻于融浑调和,而极易流于板滞。由于内有扇骨,画面高低不平,更增加了书画的困难,难怪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在折扇上写字,“犹如令舞女在瓦砾堆上跳舞”了。这就要求画家在运笔用墨和设色时,要加倍小心,落笔要力求准确、肯定,尽量避免重复涂改。

一幅好的扇面书画,形制虽小,却可以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书画家在这块半环形的天地里,惨淡经营,大有作为。明清以来流传的书画扇面数量还是不少的,其中也有很多精品佳制,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猫抓伤渗了一点点血是几级暴露

蝴蝶犬幼犬像土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