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
曾经流传过一则蛮吓人的新闻:XXX面包被爆含有橡胶鞋底成分,其实,所谓的成分就是一种安全的食物添加剂。今天为了吸引眼球,在这个消息的开头,也要吓吓你——端午节前,中国粽子被曝含有古城墙成分。
哈,你大概已经猜到,这个成分就是——糯米。
前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年学者崔彪在浙大作了一场讲座,就是这么把听众都“吓”乐了。讲座叫“舌尖上的古建筑”,说的是中国古代造建筑,用了很多好吃的:糯米、猪血、红糖、蛋清、面粉……拉萨布达拉宫的外墙里,就有石灰、牛奶、冰糖、蜂蜜和面粉,耳边飘过真以为是在说冰淇淋。
这场讲座,听得人只想直奔美食一条街,忍不住想说:中国的美食文化,怎么这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港片里僵尸为什么怕糯米
在古建筑里,石灰是被作为“胶凝材料”使用的,把砂子、石子、砖块、石块粘结成整体。但石灰有不少缺陷,耐水性差,强度也低,为了改良性能,老祖宗们开始往里面添各种各样的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吃:糯米、动物血、红糖、蛋清、面粉…
首先出现的,就是粽子里的糯米,取材方便,粘性又强,在传统建筑食物添加剂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古城墙、古海塘、古塔、古牌坊、土楼、古炮台里,都能发现它。
目前发现含有糯米成分的最早的建筑物,不是房子,而是河南邓县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
接下来重点要说的,就是这个神秘兮兮的古墓。
宋代以后,糯米常被使用在墓葬的“灰隔”里——和石灰等材料拌一拌,灌在整个墓葬底部,把棺椁放进去,再灌满整个墓。防盗、防渗、防腐,全靠“灰隔”。
这一切都是有依据的。首先是防盗,当年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盗墓者挖了好几层,实在是挖不下去了,只能放弃,可见强度有多高。南京发掘的明代徐俌夫妇墓,挖掘机都使不上力,铁镐都撬坏好多支,最后用的是钢钎。然后是防腐。上海松江杨福信墓曾经挖出来一具尸体,500多年了还保存完好。
插播一个笑话。都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僵尸片里,遇到僵尸就用陈年糯米来对付他,这是为什么呢?据崔老师的推测,会不会是因为看到古人用糯米浆来修墓,以为这个糯米浆能防止诈尸呢?
布达拉宫什么味儿
放眼全球,人类建筑史上不光只有“中餐”,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总结过西方建筑史上的有机物添加成分,食物种类一样不少,当然,听起来就比较“西餐”:蛋白、奶油、糖、牛油、乳酪、啤酒、树汁、蔬菜、面团……但都是零星使用,不像在古代中国,应用广泛,还形成了一个固定体系,水平,也是中国的高。
为什么?还是那句话: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悠久。
除了糯米,红糖、猪血、蛋清等等也是常用的材料,在上下五千年里,每一种都有系统的用法。
比如说,红糖就被发现使用在闽西土楼、开平灰雕、潮汕嵌瓷等建筑里。拿闽西土楼为例,有两种不同的干湿做法,“食谱”分别是:搅拌灰土与小石子或碎砖,再加上红糖水、糯米浆和海菜浆或蛋清,以及适量的水,直至湿润;将糯米研磨成粉,以冷水拌匀,再加入大量热水调成稀薄的浆汤,加入红糖水,待冷却之后再加蛋清水。
还有布达拉宫外墙,白宫由石灰、牛奶、冰糖、蜂蜜、面粉制成,红宫由石灰、红土、红糖和一种叫“汪腊”的植物皮熬成的汁做成。
添加在建筑里的食物材料,当然也不全是甜蜜的,也有血腥的,比如猪血。血料可以起到黏合、防水、提高柔韧性、防止龟裂的作用。
不知是不是巧合,最著名的例子就和以暴政出名的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咸阳宫遗址发掘时,地面是泥质朱红色的,被称为“丹地”,由猪血、石灰、料姜石拌合而成,具有防潮、装饰作用。在清代官式建筑里,猪血被普遍使用在木构件油饰彩画或者壁画的基层里,考究的要用好几层。
有人问,今天都在讲建筑污染,这样环保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在幼儿园的场所推广呢。很遗憾,古人造房子的速度是很慢的,这些用食物建成的建筑,可能要等上好几年才能完全干涸坚固,这样的慢节奏,现代人是真的等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