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草书展终于在上海开幕了,笔者跟随现场的镜头浏览了一下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的感觉是作品质量都很高,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很多作品观后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在现场看,更会虎躯一震,呵。
但也不全是溢美之词,也有让人不爽之感,比如雷同者众。
大致有这么几点感受:
(以下图片全是五届草书展现场图片)
黄庭坚的大草书风一直是近些年草书爱好者追随的,因而各类展览中黄氏书风作品扎堆出现,有人称之为新时代的“展览体”,并非无中生有,信口胡说。
其实黄庭坚作为中国草书史上的一个代表人物,后人多学学他本是正道,不必多疑,但无奈黄庭坚的草书其收放、错落、欹侧、点线等各种笔墨语言综合运用的特点太适合当下的展览导向了,所以,从者众。
本届草书展这个问题同样比较严重地存在。在现场的朋友说,黄庭坚风格的作品占了80%左右,这是个可怕的数据!
其实取法黄庭坚要看怎么个取法!是取十分?还是取九分?还是取一分?那么剩下的几分法度又去取何人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届展览中的各位作者应该是各有不同取舍。
以上几件作品,多多少少都有黄庭坚的影子,特别是后面的四张,都有“声”字,都喜欢拉长线条营造空间,是不是比较雷同?当然你如果说雷同之处也有细微差别,体现了作者的不同理解,我也不抬杠。
不再发黄氏书风的作品了,看多了可能会吐,所以说第二点感受。
明清之际的草书在草书史上的地位算是比较显赫的,在很多人挖掘黄庭坚、怀素、孙过庭之余,糅合一些明清人的笔法,算是一个路径。
这里说的明清人,通常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位明清之际的书家,通常是几家的糅合。单纯取法王铎或傅山、张瑞图或黄道周、徐渭或倪元璐等通常不是当代书法创作者的最优选择,他们喜欢搞个结合,并且尝试后能行得通。
除了取法明清之外,怀素、张旭、书谱风格也有佳作,但数量不多,不过一个亮点是章草作品的各种呈现。
有的是比较纯正的章草,有的算是简帛书的草体吧,反正我感觉挺好,比看黄庭坚的过瘾。
上面的三个图算是局部特写吧,仔细看其线条质量都是特别高的。
因为不在现场,对纸质、墨色观察得不够直观,勿敢多言,但通过镜头可以看出展出的作品在单字的塑造上还是经得起推敲的。
能够入展的作者都是草书高手,这些线条质量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基本功,线条质量不过关的作品也无法进入展厅,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届草书展投稿作品有11020件,只有244件作品入展,选出来的这些作品当然在笔法、结字、章法、神韵上都是上乘的。
书法作品展,每个人看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每个人每次看可能每次也有不同的感受,今日粗浅略论,是以记之,以存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