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茶艺表演:古今传承的优雅艺术

08-04

茶艺表演:古今传承的优雅艺术

平时喝茶解渴、提神、保健,只是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若泡茶仅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自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但要将喝茶提升到品饮的层次,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对泡茶方式、器具、环境以及参与者本身都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而当人们对这种艺术品味有了自觉的追求时,泡茶和品茶也就还渐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而艺术天然的就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和表演性。

对于茶艺能不能表演,茶艺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茶艺是不能表演的,品茗需要安安静静的“自悟”,不是表演给人看的,但是也有人说茶圣陆羽当年就曾经给人表演过。

据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陆羽和常伯熊都给李季卿表演过茶艺,只是常伯熊表演得比陆羽成功。原因是常伯熊的表演带有较强的艺术性,陆羽的失败是他的煮茶技术与常伯熊雷同(“教摊如伯熊故事”),对刚看过常伯熊表演的李季卿来说缺乏新鲜感。同时陆羽只穿着乡下人普通服装(“身衣野服”),跟随拿茶具的人登场(“随茶具而人”),而不是像伯熊那样“手执茶器,口通茶名”,估计在煎茶过程中也没有进行讲解。封演说陆羽“能”茶,而说常伯熊“善”茶,可见封演也是以为常伯熊的茶艺水平更胜一筹。因此,可以说常伯熊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茶艺表演家。

历史上当众进行茶艺表演的不止常伯熊、陆羽等人,著名的宋朝皇帝赵佶(宋徽宗)亲自给群臣点茶。据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自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烹茶。’饮毕,皆顿首谢。”实际上这也是一次当众进行的茶艺表演,而且是由皇帝亲自点茶,意义非同寻常。

宋代的点茶技艺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一门独特的技艺,称为“汤戏”,又名茶戏、茶百戏,是在点茶时使茶汤表面的纹脉形成图像甚至是文宇。宋初陶谷《清异录》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茶,成诗一句,并点四瓯,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既然可以“求观”,就是具有当众表演的性质,而且是经常表演,名声在外,檀越才会登门求观。汤戏也叫做“分茶”。既然称作汤戏、茶百戏,说明这种分茶技艺是带有娱乐性和表演性。

明清时期的茶人也经常当众表演茶艺,如朱权在《茶谱》中就专门编创了一套点茶程序:“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宴,投数匙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污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上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这种带有对话的烹茶技艺,更是类似今天的“主题茶艺”,具有浓厚的表演性质。

因此可见,茶艺能否表演,早已被实践所解决了。值得重视的是,如今的表演型茶艺己经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文艺形式,类似过去话剧教学中作为基本训练手段的小品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一样,表演型茶艺也正在发展为独立的表演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茶艺能否表演,而是如何表演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选自《中国茶文化学》,陈文华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比鲁斯猫百度百科

琥珀的图片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