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
主角:“富贵寿考”紫砂插屏
体态:高40厘米,宽29.5厘米
出生时期:1915年10月
出生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工厂
藏宝地:阳泉市博物馆
这件“富贵寿考”紫砂插屏,平面长方形,高40cm,宽29.5cm,胎体为紫砂白泥,双面分别施红、黑色化妆土后进行装饰。正面红色,剔刻牡丹,以阳雕手法逐层剔刻形成红、白及渐变的层次,以一枝盛开的牡丹、几枝花苞和枝叶构成一幅花开富贵的吉祥图案,画面行刻流畅,刀法俊逸爽利,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花卉草叶的繁茂与舒卷。左上角刻有“金衣瑞羽”四字,以及“乙卯孟冬之月”“平定工厂”“南云刻”字样,左下角剔刻一枚篆书“芝莱”小圆款。交代了插镜制作的时间、制作和刻画的技师及所属工厂。背面黑釉,刻题“富贵寿考”,下为叙事长文:
彦,晋人也,自为晋吏始获受知于先生,先生按临三晋不及年余,而贪吏去、匪类诛、暴徒敛,晋之民熙熙然口碑载道,咸称颂不置。噫!微先生之功德及人,何为若此。甲寅秋,彦因公进省谒之,是时,先生方荣晋使任,接谈间领其政策,殷殷以民间疾苦,屡致意焉。乃知先生雷厉风行,整饬吏治,其意盖有所为也。今彦将廻避他往,感怀知遇,回忆前言,愧无以报,因献陶质插镜一方,用供清座,聊当明镜云。此奉!道坚按台大人雅玩。
内务部记名前平定县知事吉廷彦敬题。
该插屏为文房陈设用器,自铭“插镜”,是时任平定知县的吉廷彦在转任前送于山西巡按使金道坚的礼物。插屏内文记述了吉廷彦为官之初即受知于金道坚,并在金升任山西巡按使后前往拜谒,对谈获知这位按台大人在负责山西全境治安之时,体察民间疾苦、整饬吏治、诛缴匪徒,使得民心安定、路人称颂的事迹。在即将转任的1915年冬,吉廷彦特意让平定工厂制作了一方紫砂插镜赠与金大人。
1915年,正是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之年。通过对插屏的制作工艺及大量文字信息的解读,为我们研究民国平定紫砂初创阶段的历史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凭借着太行山赋予的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地处晋东的平定民众因地制宜,“力农之外多陶冶砂铁等器以自食”,利用丰富的煤炭与黏土资源烧造砂器,闯出一条不寻常的谋生出路。从目前考古资料显示,至迟在宋金时期,砂器已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至明清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门类,加之砂器独特的“保温、透气、驻味”的特点,即所谓“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的特性更使平定砂器声名远扬。但传统砂器造型长期单一不变,色形谫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市场认可度逐渐下降。发展至清末才有了平定知州王子良改良传统砂器,以改变“瓦釜旧容”,现在多见的蓝釉砂器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但因施釉后的砂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透气性,加之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制作成本高,最终,蓝釉砂器的烧造仅是昙花一现。
民国肇基,百废待兴,以发展民族经济为核心的实业救国理念深入人心,全国上下为此展开艰苦探索。1913年平定士绅张汝桐率先试制红陶而未成,在此基础上人们将目光转向紫砂器的探索,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通饬,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竭力维持。”各地兴办实业的浪潮轰轰烈烈地展开,平定县政府将改良本地陶业作为发展实业的抓手,于1914年派员赴宜兴聘请紫砂名师,最终由利用公司推荐紫砂艺人吴云根、杨阿时、李宝珍和朱庆生(亦说江案卿)4人来平传授技艺(后期人员有更替轮换),在紫砂史上谱写了一段南陶支援北陶的佳话。而提出改良砂器、发展紫砂的关键人物,就是平定县知县吉廷彦。
宜兴技师抵达平定后,立即与本地业者研究改良,找矿、练泥、做坯、烧成,完全按照宜兴做法进行,通过反复试验,经历了加水渗漏、加热变色的种种挫折,最终掌握了平定紫砂料的特性及烧造工艺,终于烧制出“不逊南制”的平定紫砂,尤其是其中的白泥原料“实为南省诸地所罕见”。平定紫砂在诞生之后即名噪一时,时人评价“堪与南制货品(即宜兴紫砂)相媲美”,成为当时地方名流馈赠的佳品。另外,在平定县署的积极推动之下,宜兴技师一方面积极改良,另一方面协助筹办平民工厂,希望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推动地方实业的发展。平定县平民工厂作为平定县第一家紫砂生产企业,属官督商办性质,最终于1915年7月1日正式开办并投产。
这件“富贵寿考”紫砂插屏所刻“乙卯孟冬之月”即1915年农历十月,正是平民工厂创办初期的代表性器物。胎体为紫砂白泥,是平定紫砂特有的泥料,当时即认为白泥原料“实为南省诸地所罕见”。宜兴技师到达平定后,最关键的是先要掌握当地泥性,所以更多关注的是器物成型及烧成工艺,这也是为什么平定紫砂开创之初只有大量红、白泥产品的原因,大量本色出品的素器也奠定了平定紫砂“素”“雅”特性的基础。而两侧的黑、红化妆土装饰是宜兴技师在掌握了平定泥料的特性之后,利用宜兴紫砂成熟的粉浆工艺,用平定紫砂泥料调制成泥浆,涂刷于白泥胎体之上呈现出红、黑双色的效果,然后进行相应的剔刻露出白色胎泥,形成明显的色彩对比,呈现出色彩多元的展示效果,增加了平定紫砂素器的表现形式。
富贵寿考,亦称“大富贵亦寿考”,是传统的吉祥图案,牡丹作为花中之王,自古就是雍容富贵的象征,插屏正面一枝盛开的牡丹正是寓意“花开富贵”,与背面的叙事长文呼应,表达了对长者富贵长寿的美好祝愿。金道坚1914年5月至1916年7月任山西巡按使,是吉廷彦的顶头上司,那么作为晚辈及下属的吉廷彦为支持平定紫砂产业发展的上司金道坚送上此件插屏,应该有两个用意,一来感谢知遇之恩,二来也是希望自己在平定县改良紫砂的功绩为领导所认可。而以此件陈设用器作为馈赠的佳品,一方面说明富贵寿考的主题和内容恰到好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平定紫砂初创时期的艺术水准。
阳泉市博物院
阳泉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隶属于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于2009年。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泉中路与北大街交汇处的市文化中心南楼。馆内现有登记在册文物1475件/套,实际数量为28861件数量较大的文物类别有:瓷器388件,陶器236件,书画100件,铜器104件,钱币近27000枚,造像53件。从级别上看,有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241件,合计珍贵文物296件。
“关山烟云”共分为史前拓荒、东周往事、汉风醇俗和宋启人文四个单元,重点展示了诸如先民拓荒、仇由古国、赵氏孤儿、文献名邦、进士之乡等阳泉古代历史中的成就与辉煌。“百年巨变”共分为保晋风云和红色沃土两个单元,通过讲述正太铁路、保矿运动、红二十四军建立、中共创建第一城等重要历史事件,重点展示近代阳泉在实业救国、抗敌御辱的光辉历史。另外,通过“妙相梵容”“一眼千年”“北方砂都”“煤炭故事”四个不同的专题展将阳泉佛教造像、瓷器艺术、砂器、平定紫砂、煤炭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撰 文丨郑海伟
图 片丨阳泉市博物院
海报制作丨傅宇珺
编 辑丨武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