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魏碑书法:从初识朴拙到风格多变之探秘

05-26

魏碑书法:从初识朴拙到风格多变之探秘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渟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康有为

提起魏碑书法,你可能觉得不太陌生,魏碑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雄健挺拔,隶楷错变,在碑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源中蕴含着我国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因为在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魏碑”,所以说,北魏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就是,魏碑书法的形成、演变。因此,作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一部分,想要深刻了解魏碑书法的发展现象,就不能只局限于魏碑本身,还要涉及到南北朝时代的书法的演变。

一、魏碑的形成及意义

人们通常说的“魏碑”“魏体”,是指北魏刻石书迹,而且是指“真楷”,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被普遍采用到碑志中。

1、魏碑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开始改变字体形状,减省笔画波折,进一步化圆为方。出现大量体貌各异的楷书,成为碑刻、摩崖、造像记、墓志等石刻书体。在笔画结构中既有汉隶遗意又有楷法的创新,由于北魏时期的出现了大量的这类书体,人们将北魏时期的石刻楷书称为“魏碑”。

主要有四大类:一是造像记,如《龙门十二品》;二是碑碣,如《张猛龙碑》;三是摩崖石刻,如《郑文公碑》;四是墓志铭,如《张玄墓志》。

《张猛龙碑》(局部)


2、魏碑的意义

北魏时期是书法艺术过渡的主要时期,由隶书向楷书进行转变,初步形成了楷书的雏形,初唐时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们的书法中的运笔都魏碑影子,盛唐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楷书也明显的吸收了北魏的风格。因此说,魏碑促成了正楷书体的形成与发展。


二、魏碑书法艺术发展演变共经历了2个阶段,即平城时期、洛阳时期、

1、平城时期

平城时期是指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百余年,公元 425年,太武帝下达的整齐文字的诏令中,就有“篆隶草楷,并行于世”语,这里的“楷”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平城时期的楷书大多是所谓的“体兼隶楷”的书迹,第一种情况是杂有楷式,其中隶多于楷书,当隶书看;第二种情况是作者想书刻成隶书,结果刻出来的像楷书;第三种情况是刻的楷书却带有隶书的味道。

平城时期的楷书,最为珍贵的墨迹名品是《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题记》。作者的书法技巧相当娴熟,水准上乘。《司昌金龙墓漆画屏风题记》楷书工整端庄,大概与当时标准的正体宇楷书相差无几。

平城时期著名的楷书碑刻是《晖福寺碑》,笔画方棱丰厚,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茂密的结体现出欹侧的姿致,康有为称它是“丰厚茂密之宗”。康有为所肯定的,只是风格上的地位,如果探讨北魏楷书的发展史,此碑尤其重要。

平城时期的造像记大多采用楷书,是匠人以刀代笔信手冲刻而成,结体散漫不赘,朴拙自然,给人以出人意料的生机与万般风情。


《司昌金龙墓漆画屏风题记》(局部)


2、洛阳时期

洛阳时期书体各异,楷书蔚为大宗,多见于碑刻、造像记、墓志铭、写经等方面。由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制”,形成了崇尚南朝衣冠的风气,也对书法产生了影响,楷书书法出现了秀颖峻拔的风格,学习南朝书法的风气随着“汉化”的深入炽盛起来。

北魏洛阳时期的“正体字”是楷书,所以碑志多采用楷书。可谓每个碑志各有千秋,没有相同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境内各地有不同的书写者、刻碑者,即使是一个人写的字,由于刻碑者不同,手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

当时魏碑结体已经表现出明显斜之态,撇笔和捺笔写得开张,收笔平挑,结体间架结构已经是斜画紧结而不是平画宽结,这种书体楷法俊美庄重,到北魏后期,传习洛阳体楷法的已经蔚然成风,各地的碑志、造像记上的楷书。比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石门铭》、《元祥造像记》等。

洛阳体的出现,说明北魏楷书受到南朝新书风的影响,已经与南朝接轨,在东魏逐渐成为楷体,为隋唐楷书发展形成主导地位,是楷书发展的走向。

《张黑女墓志》(局部)


三、魏碑的美学、风格及用笔特点

1、美学特征:雄俊坚实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表现出北方民族雄强矫健的特色,一些北魏书法大多出自无名书家之手。当时北朝社会长期倡导尚武精神,人们的性格比较豪放,体格威武强健,生活在广袤的原野中,面对崇山峻岭,在艺术追求上产生重大影响,体现了北方人粗犷彪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及审美情趣。因此,在魏碑中出现了雄俊坚实的艺术风格。比如《郑文公碑》,郑文公的儿子叫郑道昭,自称中岳先生,当时郑道昭在北魏光州当刺史时,他为了传述其父郑羲的功德而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刻于摩崖之上。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郑文公碑》(局部)


2、书法风格多变

魏碑从书法风格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表现为方笔斩截,结体茂密庄伟。比如《始平公造像记》是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刻的,书法雄重遒密,端谨飘逸;

第二类,表现为下笔锋芒内敛,结体豪放,以圆笔为主。比如《郑文公碑》是北魏永平四年刻的,书法宽博凝重,浑厚雄健,用笔为圆笔之极。

第三类,表现为用笔方圆兼备、结构严谨、点画精致,遒劲俊美。比如《张玄墓志》是北魏普泰元年刻的,用笔刚柔相济,结体峻利疏朗,严谨中有跌宕变化;《张猛龙碑》是北魏正光三年刻的,用笔方中参圆,笔画长短欹正,变化多端;《崔敬邕墓志》是北魏熙平二年刻的,结体精妙多姿,用笔外柔内刚;《刁遵墓志》也是北魏熙平二年刻的,笔法精妙,结体茂密温厚。

第四类,表现为用笔隶、篆、楷、行相杂,结体奇古多变,天趣自然,天真稚拙。比如《嵩高灵庙碑》是北魏太安二年刻的,字体古拙,介乎隶、楷之间。

《杨大眼造像记》是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始三年之间所刻,在龙门石窟中“龙门二十品”里最有名的魏碑代表,堪称书法艺术珍品。《魏书》上记载,说他是北魏名将,勇冠三军,“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宣武帝初年(483),他奉命南伐,连拔五城,俘虏两千余人。为了歌颂他的战功及显赫一生,在龙门石窟为他造像。通过欣赏该造像记,可以体现出那种刀石碰撞、石屑横飞的畅快淋漓地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丰伟,雄浑,风骨刚健,阳刚之气十足。笔画的角度不尽相同,强调笔画的变化、夸张,以欹驭正,出奇制胜。此外,笔画之间的空白亦耐人寻味,所谓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刀刻使书体形成大量方笔,显得加得沉雄刚猛。点画起讫、轻重对比分明,用笔斩钉截铁,锋芒毕露,愈加雄峻奇伟。起笔露锋果断有力切入,圭角尽露,横笔走势多向右上扬起。运笔要狠,大胆铺锋,极力表现饱满厚重之气。收笔需适当敛锋,拙中见巧,气脉贯通。笔画虽厚重,但力求清畅,笔画起讫转折动作清晰,干净利落。


《杨大眼造像记》(局部)


3、魏碑用笔3大要点

魏碑如何达到骨力洞达、刚劲有力?要掌握到以下几点:一是笔力要强劲,中锋、侧锋兼用;二是运笔时用笔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三是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

王玉池在《从高昌砖志谈魏碑》一文中认为:“毛笔是能够写出魏碑中那种见棱见角的字来,虽然有刀刻使字变方整的现象,但不是主要原因。魏碑这种笔画可能是古人用一种现在失传的笔法写的,并推想这种笔法是把笔杆、笔锋同书写面保持斜角,譬如四十五度角,很容易写出魏碑那种如刀刻般的书法效果。

比如:在写三角点时,笔管向左外侧倾斜,笔腹左侧着纸,随即逆时针捻笔调整笔锋向下行笔,逐渐提收到点的下端。

写横画时,笔管向左倾斜,逆时针捻管后沿横画中线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上倾斜,顺时针捻笔向下收至右下角。

写竖画时,笔管稍向右上欹斜,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中锋行笔,笔管左倾逆时针捻管逐渐提笔收到右下角。写方折时,笔管稍向上欹斜,笔腹外侧着纸。

写左钩时,笔管向右下欹斜,以笔腹右侧着纸写出竖钩尖角,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左上行笔,同时逐渐提笔收至竖钩的末端。

写捺时,笔管向左欹斜同时逆时针稍微捻管调锋向右下铺毫沿笔画中线行笔,到撇脚折笔处笔管向左下欹斜,同时逆时针捻管向右调锋渐行渐提,收笔至撇尖

包世臣有一段关于魏碑用笔的论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就是笔画的两端是笔锋出入的地方,还能够看到一点迹象,但是把两端蒙上,玩其中截,中而不怯,非常实在,这才是魏碑的根本。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总结:

魏碑书法是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魏碑”,他的演变是是经过平城与洛阳时期两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北魏皇帝推行的“汉化改制”,为唐楷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书法是书法艺术史上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魏碑中出现了雄俊坚实的艺术风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碑“有十美”之赞。

魏碑书法风格分为四类:一是表现为方笔斩截,结体茂密庄伟;二是表现为下笔锋芒内敛,结体豪放,以圆笔为主;三是表现为用笔方圆兼备、结构严谨、点画精致,遒劲俊美;四是表现为用笔隶、篆、楷、行相杂,结体奇古多变,天趣自然,天真稚拙。

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豪放泼辣的壮美之感,对清代中后叶的书法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卖价格

哈士奇多少钱一只幼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