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华封三祝图》艺术价值解析

04-06

《华封三祝图》艺术价值解析

【名称】华封三祝图

【年代】清

【作者】郑板桥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质】纸本

【尺寸】167.7cm x 92.7cm

“华封三祝”的典故来自《庄子·天地》。清代以来,“华封三祝”作为吉祥寓意的题材为画家所追捧。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的作品《华封三祝图》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幅作品可称得上是郑板桥此类题材的扛鼎力作。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与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为擅长的竹石入画,画三竿墨竹伫立于两座峭立的石峰前,构图简洁清晰,疏朗明快。在画中题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人家罗拜主人翁”,为构图画龙点睛之处。作品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作者时年七十岁。

作品简介:

古人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书画家们因稻粱谋而创作了不少具吉祥寓意的“华封三祝”图。在这其中犹以郑板桥对这一主题的绘画题材极为钟爱,流传于世的作品中除了在多家博物馆中予以收藏外,更有不少流传于民间,今天给各位读者介绍的这幅作品就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幅郑板桥的《华封三祝图》。

“华封三祝”的典故来自《庄子·天地》。华封人祝愿圣人尧“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但都被尧婉言谢绝。后来人们便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华封三祝”作为吉祥寓意的题材为画家所追捧。常见的母题往往绘南天竹(南天竺)和两种吉祥花卉(如牡丹、月季等),因“竹”与“祝”谐音,故在此主题中,“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然,也有纯粹绘佛手、桃和石榴三种吉祥物的,因三者分别寓意富贵、长寿和多子,故有“三多”之喻,也常常称作“华封三祝”。这样的题材在清代中期商业文明较为发达的扬州地区较为盛行,因而在“扬州画派”诸家中,多可见此类画。

《华封三祝图》,可称得上是郑板桥此类题材的扛鼎力作。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与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为擅长的竹石入画,画三竿墨竹伫立于两座峭立的石峰前,构图简洁清晰,疏朗明快。如果单以画面看,似乎与其常见的“竹石图”并无二致。但郑板桥在画中题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人家罗拜主人翁”,为构图画龙点睛。因“竹”与“祝”、“峰”与“封”谐音,故“华封三祝”之意跃然纸上。作者款识曰:“乾隆壬午,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燮之印”和朱文随形印“樗散”,另有朱文长方印“歌咏古扬州”。“乾隆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年郑氏七十岁。在此画之后的第三年,郑板桥即归道山。因此可以说,该画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反映其人画俱老、笔力遒劲的艺术面貌。

印鉴中,“樗散”一词源自《庄子》之《内篇·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后人便以此比喻不为世用、投闲置散之意。郑氏以此作为闲章,或可见其怀才不遇、不容于世的喟叹与自况。

清 郑板桥《华封三祝图》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著有《板桥全集》。

想了解更多中国书画的作品,敬请在VX中搜索公众号:宗雅文化

大清铜币鄂户部10文值多少钱

海黄手串和小叶紫檀手串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