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非遗篆刻:方寸之间的千年传承

05-24

非遗篆刻:方寸之间的千年传承

非遗篆刻



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别致的意象。在江南园林中,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疏风漏月,叫人生出无限想象;在篆刻文化中,石是字之床,刀是字之魂,刻划间流转,尽显古人之智慧与匠心。石面之上,笔走龙蛇,字字如珠,闪耀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璀璨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篆刻这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吧!


一、非遗瑰宝——篆刻之魅力


篆刻,古称“刻印”,是书法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产物,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24年总台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



二、千年传承——篆刻之发展



追溯篆刻艺术的源头,可谓源远流长。从秦汉时期的繁荣,到唐宋元明清的继承与发扬,再到近现代的创新与探索,篆刻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安阳殷墟一号铜印,1998年秋考古发掘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印章来作为身份的象征和信用的凭证。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国间纷争不断,印章形式各不相同,并未得到统一。日庚都萃车马是战国古玺中著名的一方,距今约2500年-2800年,是燕国为了表明马匹的归属和所有,作烙马印用。



战国时期的异形印






战国时期燕国烙马玺印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秦朝风格雄浑古朴、大气磅礴,上承战国玺,下启汉代印,是印章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官印


篆刻艺术唐宋时期,篆刻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文人墨客的广泛参与和推动,篆刻艺术逐渐从实用领域走向艺术领域。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的追求,还开始注重表现创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同时,篆刻艺术的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切刀法”、“冲刀法”等多种新的雕刻技法。

禇遂良摹本《兰亭》 书法家米芾印

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称为流派篆刻时代。许多著名的篆刻家如文彭、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等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乾隆三链章为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三枚印章取材自一块完整的田黄石,分别刻有“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


田黄石乾隆帝三联印


清·王石经篆刻 “十钟山房藏钟”章


三、匠心独运——图章石间绽放的工艺之美


在篆刻艺术的创作中,工艺技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篆刻三法为篆刻术语,指篆法、章法、刀法。作为篆刻艺术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篆刻艺术的完整体系。

1篆法

篆刻中使用的篆书,不仅要符合文字规范,还要与印面风格、图案相协调。对字体的识别尤其是篆书的理解至关重要,了解字体的历史和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避免在文字创作上出现错误。

2章法

指的是结合印章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印文的内容,组织整体的布局。在布局上,篆刻需要讲究疏密、虚实、呼应等关系,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松下清斋摘露葵”章


3刀法

刀法的考究是印章艺术进入篆刻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不同的运刀方式,可以表现出轻重、徐疾、转折等笔意,使印章更加生动传神。古人总结出十三种用刀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切刀和冲刀两种方法为主。切刀雕刻的作品线条效果简洁而有力量,刀痕顿挫起伏,沉稳大气;冲刀的线条效果则更为流畅,刀笔相融,活力四溢。



选石更是篆刻艺术的灵魂所在。一枚枚精美的图章石,犹如一个个微缩的艺术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们或古朴典雅、或清新秀丽、或雄浑豪放、或婉约柔美……每一种风格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有四种印章石,成为林林总总印石中的公认翘楚。

石中之王——寿山石


芙蓉石·康熙“戒之在德”印章

寿山石·雍正“朝乾夕惕”飞熊纽方形玺

石中君子——青田石

青田石·“宝典福书”“元音寿蝶”印章

石中之后——昌化石

昌化石·“咸”“丰”对玺

天赐之石——巴林石



图章石,这本活灵活现的历史书历经千百年沧桑,在篆刻家的巧手下,每一刀下去,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对心灵的洗礼。石与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石之沉稳,篆之灵动,它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见证着文明的进步。


本文图片收集于网络(已标注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编辑:黄滢嘉

豹纹守宫有细菌吗

翡翠原石怎么辨别真假?翡翠原石鉴别新手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