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林风眠与吴冠中:两大艺术巨匠的画作相遇上海

01-26

林风眠与吴冠中:两大艺术巨匠的画作相遇上海

01:04

一百件林风眠代表画作,一百件吴冠中代表画作,一位老师,一位学生,相遇上海2024,相遇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

澎湃艺术获悉,作为2024年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的开年大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联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将于1月27日正式对外展出。

据悉,“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中,观众不仅能一睹林风眠、吴冠中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作200件( 组),以及两位艺术家师友、同窗等相关作品,“中国式风景”主旨演讲暨“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二讲:《先驱者、熔炼者、大成者》也将于1月27日正式开讲,届时,《澎湃观展》将进行现场直播。

林风眠《捧白莲红衣仕女》

吴冠中《最后的春天》201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1月25日,吴冠中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最后的春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已在中华艺术宫完成布展。

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春天,吴冠中创作了这幅《最后的春天》。同年4月,吴冠中住进医院,两个月之后溘然长逝,他的画架上留下的就是这幅还未来得及签名的《最后的春天》。

画作中充盈着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吴冠中将春天化作细长柔软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点彩,直观、恣意地铺陈于画面中,使人如沐春风。

吴冠中《最后的春天》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箱点交

因为这件作品的特殊意义,吴冠中家人在捐赠作品时特别强调该作品不做托裱,以保持其既有的笔触与状态。因此在本次“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的展陈设计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该作安排了展示台平铺展示,观众将得以近距离赏析这幅“原生态”的作品,感受大师在生命尾声时依然沉浸于美的创作中的恣意、自由状态。

林风眠作品布展现场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布展现场

来自浙江、广东、北京等地的“重量级”借展作品与珍贵文献资料已抵达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随着藏品开箱点交工作的完成,“中国式风景”已做好与观众见面的妥善准备,大展即将拉开序幕。

布展现场

据中华艺术宫介绍,本次远道而来的借展作品也是件件大有来头:来自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白鹭》是林风眠早期珍贵的花鸟作品,所采用的水墨技法代表着其探索的重要方向;

《白鹭》林风眠 广州艺术博物院,布展现场

《风景》林风眠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布展现场

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风景》与《仕女》可一窥林风眠在香港创作时期的艺术巅峰;浙江美术馆的《女藏民》则是吴冠中尝试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之作;书法作品《江南岸》充满意趣,为吴冠中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之间构成美的经典作品;广东美术馆的《春秋》呈现吴冠中在线条运用方面的娴熟,寥寥数笔,就是万物春秋。

《仕女》林风眠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布展现场

《女藏民》吴冠中 浙江美术馆,布展现场

对于何以在2024年策划呈现这样的一个大展,主办方对澎湃艺术介绍说:“一百多年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绘画去向何处?同为留法艺术家的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都曾经历过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并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上海是文化建设的高地,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引领下,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平台的“大美术馆计划”,一直在立足中国美术、上海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将研究和策展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创新性发展。

林风眠《白莲仕女》

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因时代的差异,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两位艺术家都曾先后留学法国,在学有所成后也都选择回归故土。面对如何处理西方和本土、传承和创新、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这些难题,他们也前后相继、不约而同地选择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融合西方艺术先进技法,推动实现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和西方油画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世界油画的新图景。这两位艺术家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而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之时,这两份样本已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吴冠中《崂山松石》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回顾林风眠、吴冠中两代艺术家的卓越实践和伟大成就,重新审视他们艺术创造的理论逻辑、实践途径以及具有强烈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艺术抉择,有利于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式风景。”

林风眠《飞鹭》

林风眠《猫头鹰》

据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王一川介绍,此次展览以全新学术脉络梳理两位艺术家的探索、成就与影响,200件/组林风眠、吴冠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呈现了人性的风景和内心的风景,艺术家用生命打造的“中国式风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是充满人味的社会风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骨。本次展览还将展出林风眠吴冠中两位大师相关的艺术家的作品,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大羽等。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两位艺术大家200件(组)佳作,涵盖他们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各门类艺术精品,展现他们师生二人融通中西古今的传统精髓、国际视野与时代经验。

吴冠中 《土地》

“中国式风景”是这个展览的主题。同样是描绘自然景象,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各成体系、大相径庭。展览主题用“风景”而非“山水”是为了表明在中西交融的历史事实中中国艺术借鉴西方成果的史实;“中国式”作为一个立场鲜明的定语,充分表明了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对具体艺术实践的价值定位和文化判断。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走进两位大师的艺术人生,此次展览以其各自独立的艺术道路为线索展开叙事。据中华艺术宫介绍,两位艺术家分属两大展区,在中庭“主题演绎区”两边的展厅对称展开。一左一右的布局也呼应了他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所作的或左或右的探索,观众参观时亦可进行或左或右的自主选择。两个展区各自以时间为顺序,以林风眠、吴冠中的理论思考为线索,根据题材内容设专题(如林风眠的仕女、风景、静物、花卉、鸟类等,吴冠中的民居、都市、树、藤等)相应展示作品、展开艺术家的探索道路。

林风眠《山村花坞》

林风眠《松》

林风眠(1900 -1991)是 20 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中西融合”思想的开拓者,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艺术生涯也是 20 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他的创作实践,中西调和的主张,“为艺术战”的呼吁,引领中国艺术革命的家国情怀,构筑了富有民族性、时代性、创造性的艺术,不仅丰富了 20 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也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以启蒙,开启了中国艺术的新时代。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

林风眠《溪流》

林风眠《夏》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谓林风眠其人其艺的写照。为人方面,他温润谦和,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乃至时人对自己作品的误解差评能泰然处之,一副画自己的画、让别人说去的态度。主张“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和德艺兼修:“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就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上。所以,一个美术家,同时得自勉是个道德家。”艺术方面,他笔耕不辍,反复打磨技法,强调真情和“人”味,喜欢读书,注重思想,其创作文质兼优,从形式到内涵都扎实、醇厚、隽永、圆融。

吴冠中 《夜航》

吴冠中(1919 -2010)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各种发展和矛盾的艺术家”(水天中),“中西融合”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在绘画、写作、艺术评论、教育、市场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创造了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中国油画的新图景。国际著名艺评家梅利柯恩《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一文评价他:“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为此才促使东方文物部的负责人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

吴冠中 《长日无风》

吴冠中 《照壁》

20世纪的中国画学经历了多次形态转换和变革。在遭遇外来文化之时,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是因妄自尊大或害怕丧失民族性选择鸵鸟政策,固守传统,还是干脆顶礼膜拜,全盘接受?是扎根中国文化借鉴西方语汇,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元素?

林风眠《绣球花》

林风眠和吴冠中皆以其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他们先后留学法国,首先在是否回国这一问题上,他们都选择了回到故土,并热切地以国外所学服务祖国。相比扎根海外并早早声名卓著的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他们的道路更为崎岖,成功来得更晚,但也对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发展做了更深入的探索且影响深远。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应对上,林风眠和吴冠中的最终取向极不合时宜,既不同于符合现实主义潮流的徐悲鸿 (古典写实),也不同于将东方意韵融入西方艺术的赵无极 (现代抽象)。

吴冠中 《霜叶》

美术评论家刘骁纯曾概括,林风眠与吴冠中的水墨探索可视为同一个系统,其最大特征是由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写意性入手加以中西融合。从徐悲鸿的新写实型,到林风眠的新写意型,再到吴冠中的东方抽象型,可视为中国画借鉴西方艺术进行现代转型的三个阶段。徐悲鸿是第一阶段新写实型水墨系统的开拓者,林风眠是第二阶段新写意型的开拓者,吴冠中接续林风眠的写意型探索加以发展,并到晚年完成了第三阶段即抽象型的探索。

吴冠中 《世纪新雪》

对于“中国式风景”这一展览的主题,展览策展人表示,众所周知,同样是描绘自然景象,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各成体系、大相径庭。展览主题用“风景”而非“山水”是为了表明在中西交融的历史事实中中国艺术借鉴西方成果的史实,“但是我们同样要强调的是,‘中国式’作为一个立场鲜明的定语,充分表明了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对具体艺术实践的价值定位和文化判断。”

据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介绍,因为是性格迥异的独立个体,展览特辟主题演绎区对二人艺术探索的共性加以梳理。林风眠曾凭借院长之职以社会化的艺术运动提升民众,改造社会,挽救中国,但最终转向了个人化、内向化的艺术探索,并最终以其个人艺术成就反哺社会。吴冠中先是在时运不济时长期坚持不懈地孤独探索,在时机成熟后则一鸣惊人,无论20世纪80年代对形式问题的发难,还是90年代对笔墨问题的率直之言,皆带动了社会性的、对艺术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

吴冠中 《青岛雪松》

主题演绎区提炼了“中西之调和”(横向空间维度)、“笔墨的转向”(纵向时间维度)、“为人而艺术”(内外精神维度)三个话题,展现林风眠和吴冠中在各自历史时空下的种种困惑、困难、奋斗和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他们拉向了现实的骨感,但也因其坚持最终炼就了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随顺时代创新,还是恪守旧有笔墨套路?迎合时流时风,还是表达自我自立门户?三个话题分别从中西文化的横向对照,古今笔墨的纵向拉锯,艺术的外在形态及其内在本质的关系来探讨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从民族、时代、个性等角度,由外而内深入到艺术本体问题的思考。

林风眠《芦荡》

此次展览还开辟了“流风余韵”展区。1928年,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目标,在吴大羽等好友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自由开放、富于活力的学院氛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从业者,桃李遍布大江南北,乃至欧洲各国。其教学成就和影响力如国际著名美术史家、文化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所评价:“他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如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等,他们创作出了新的时代中最杰出的画作。”

吴冠中 《白鹭》

而吴冠中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足迹和展览遍及世界各地,曾于1992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为呈现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影响力和思想辐射力,“流风余韵”展区,呈现了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对他们的高度评价,同时展示了部分朋友的相关艺术思想,与两位艺术家的交集、交往和交情等文献资料,以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馆藏作品。

边境牧羊犬多少钱一只好养吗?

马尔济斯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