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探秘砚台:背后的文化故事

06-25

探秘砚台:背后的文化故事

金龙开运。汪鸿欣/摄

在中国四大名砚中,歙砚因其材质优良、制作精美,而为历代文人所称道,苏东坡、欧阳修、纪晓岚等都曾对歙砚爱不释手,南唐后主李煜更视歙砚为“天下之冠”。

歙砚又称龙尾砚,其石材产于婺源龙尾山,因婺源曾隶属歙州(后改徽州),古时“物以州名”,故婺源所产之砚被称为“歙州砚”(简称“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婺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

时至今日,散落在婺源城乡的2000余名砚雕艺人、500余家歙砚生产企业(作坊)薪火相传,形成了大畈村、砚山村、济溪村等“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涉砚从业群体上万人吃上“砚台饭”、发起“艺术财”,成为最美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点睛之笔。

歙砚制作。汪鸿欣/摄

01

在江湾镇大畈村,“前店后坊”歙砚文化产业街云集了歙砚制作工坊200多家,家家都有门楣店招、书家题字,整个街区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大畈歙砚一条街于1995年规划打造,是闻名遐迩的歙砚选购和批发市场。”家住该村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鸿欣说。

欣赏歙砚,不只是欣赏一块石头,更令人着迷的是其背后的文化。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所作的《孔毅甫龙尾砚铭》,道出了对歙砚的极高赞誉。同时,此铭由物及人,从对砚石的赞誉转而抒发出对君子“厚而坚”“朴而重”的赞叹。

据史料记载,自唐开元中叶至今,婺源已有1300余年的制砚历史。歙砚以其温润的优良材质、美妙的天然纹理、精美的图案纹饰,赢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成为历代朝廷贡品。

歙砚作为贡砚,明确见于史籍记载的朝代有南唐、宋朝和清代。歙砚最早入贡的成说,见载北宋治平三年(1066),婺源县令唐积所撰的《歙州砚谱·采发第一》:“婺源砚……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斫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

歙州砚谱。汪鸿欣/摄

02

历史上,艺术才华出众的南唐后主李煜赞誉:“澄心堂纸、李延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冠。”

有了李后主的赞誉和苏东坡的铭文,龙尾砚得以名声大噪。2006年,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宋代,黄庭坚也是一位研究名砚颇深的专家学者。黄庭坚一生酷爱名砚,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他就对龙尾砚石作过现场调查,并作长诗《砚山行》:

“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人居剑戟旌幡里……”

全诗通过七个部分的详细描写,记叙了黄庭坚从歙州府城(歙县)出发,赴歙砚原产地婺源龙尾山考察的真实见闻和切身感受,成为砚诗名篇。

据考证,《砚山行》未见于清代以前的黄庭坚各类诗文集,此诗最早的出处为清中期徐毅所撰的《歙砚辑考》。徐毅说“此山谷奉朝命取砚”,因入宿砚山村鲍曰仁家三天,临行赋诗赠鲍。

这些年,“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制砚大赛”“重走黄庭坚《砚山行》”“婺源歙砚文化旅游节”等歙砚文化交流活动频频举行,更多人通过这些活动,重新了解了歙砚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研学活动。汪鸿欣/摄

03

197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访问日本,选用龙尾砚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同年10月,婺源龙尾砚以“中国龙尾砚”之名首次在北京展出,得到了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等书画名家赞赏。

吴作人题“石冠群山”、李可染题“龙尾宝砚”、陈叔亮题“砚国名珠”……从此,享有“石冠群山”“砚国明珠”盛誉的龙尾砚,声名鹊起、扬名海外。

婺源龙尾砚曾获国家外经部、轻工部和省经委“优质品证书”和“全国工艺美术品优秀创作设计奖”等,还在日本东京等国外城市展出。

如今,婺源砚山方圆三十里的不大区域里,就有“歙砚发源地”砚山村、“中国歙砚第一村”大畈村、“徽州文教科举世家”济溪村等星罗棋布的歙砚名村。

大畈村还有“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西歙砚艺术之乡”等文化身份,全村从事砚雕的有千余人,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为了弘扬歙砚文化,大畈村多方筹资,于2022年新建婺源歙砚文化博物馆,长年接待海内外的歙砚文化研学团队,可谓一个展馆兴了一个村庄。

婺源歙砚文化博物馆。汪鸿欣/摄

婺源歙砚文化博物馆展品以歙砚为主,并布展了歙砚故乡进士、出土碑刻文物等篇章。透过这个博物馆,更加深了对明代官员汪鋐的认识。

汪鋐是大畈人,生于成化二年(1466),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他曾历经四朝,纵横官场三十余年,先后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的高人。

他也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成功战例,取得了我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

或许是受歙砚“厚而坚”“朴而重”的熏陶,一个小小的大畈村,竟走出48名进士,其中汪氏47名。

面对大畈汪氏的科举成就,明代徽人吴文奎不由得赞叹道:“君不见,鳙溪阀阅数百年,纡金拖紫号蝉联。”

大畈,原称“鳙溪”。大畈汪氏,也因此享有“一门两柱国,四代八尚书”的美誉。

04

一方龙尾砚,无疑是有着哲学意味的文石:石硬却有柔性,石冷却含暖意,甘守寂寞又闹中取静;而砚石上的精美纹饰,更是一部“无字书”,不论是古苔幽径、云影高梧,还是清溪一舟、世外渔隐,无不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

常言道,“书外求书”“砚外求砚”。一方龙尾砚,不只是一块石头、一个工具,它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蕴藏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内涵,记录着悠悠岁月中道不尽的人文典故……

龙尾砚台。吴日生/摄

时至今日,一个个婺源歙砚名村里,仍源源不断地培养、锻造、输送着“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砚雕大师。

他们在方寸之间独运匠心,传播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不是“人雕砚”,而是“砚雕人”。

古人云:“端砚如德人、歙砚如俊人。不论德人也好、俊人也罢,只要是砚,倘若一日不洗,它便会贪墨。所以,德人要洗,俊人更要洗。”

清代徽人大书家王芑孙用《龙尾砚铭》来规劝大家:“‘我心匪石,忌贪墨’,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亦不可一时不洗心。”

看来,一方龙尾砚,“墨池虽浅,却探不到底”。

玉德金声寓于石。或许,有了此“石”,方有了“书乡婺源”,有了“文公阙里”,有了“山中邹鲁”……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说:“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一方龙尾砚,不仅研墨,也研人,真是“无声胜有声”!

作者:吕富来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翡翠种水八个等级

阿拉斯加犬价格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