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山水茶园的采摘日常:年轻茶人的心声和故事

04-26

山水茶园的采摘日常:年轻茶人的心声和故事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细芽嫩叶筐筐满,缕缕茶香情意浓。”眼下,正值春茶采摘上市时节,茶园内成畦的茶叶碧绿葱翠,嫩芽娇翠欲滴。在江苏,茶行业从业者也正忙着抓住春茶采摘季的尾巴,采摘、加工、制作新茶,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话了3名年轻茶人,倾听他们与茶叶的故事。

茶人牛大叔:与茶叶结缘,是一段命中注定又一波三折的缘分

回忆与茶结缘的过程,茶人牛大叔表示那是一段命中注定又一波三折的缘分。

初中时,与家人在旅途中喝到的一杯闽南乌龙茶,打破了他以往对于茶叶又苦又涩的印象,那股清甜的茶香让他印象深刻,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爱茶的种子。“家里喝茶都是用大茶缸泡的,但那次喝的茶是用小茶壶泡的,精致又好玩,味道也很香甜。”茶人牛大叔说。

这段有关茶叶的别样体验并未对他的生活造成改变,而是很快被遗忘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

大学时,一次作业拍摄的契机,让他在时隔多年后再次接触到茶文化。“当时是拍摄关于顾渚紫笋茶的纪录片,去前我做了一些背景资料的预习工作,再加上拍摄中不断接触和学习,了解到了茶背后的故事。”顾渚紫笋茶悠久的历史让茶人牛大叔感到震撼,对茶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毕业后的他并未直接进入茶行业,而是选择了与专业匹配的领域,辗转于媒体行业的各岗位上,直到2015年才真正投入茶叶的“怀抱”。

多年学习实践,茶人牛大叔逐渐“摸”到了采茶、制茶的“门路”。他表示,自己的制茶原则是“看茶制茶”,“即使是同一个地方,茶在不同天气下也有明显差异。”在他看来,制茶讲求“师古而不泥古”,“要理论联合实际,古今相结合。”

欲速则不达,做茶是一门急不来的手艺,这要求茶艺师有极高的耐心。除了采茶,处理摘好的茶叶也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摊青、萎凋、走水、杀青、摊晾,把鲜叶捣成膏状,再用炭火焙叶。“捣鲜叶要花1、2个小时,焙茶更要用7天7夜,人得守在一旁时刻留意,既不能让茶叶焦糊,也不能让温度掉下来。”

复杂精细的流程让很多有兴趣投身茶工作的人望而却步。从业近8年,虽有过疲惫彷徨,但茶人牛大叔仍保持着对茶叶最原始的那份热爱与热情。在他的心目中,博大精深的中华茶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从标准化机制茶,到近几年,茶人牛大叔逐渐将工作重心放在手工制茶,尤其是古法制茶上。如何复原一些历史名茶的工艺成了他日常钻研的问题,他曾参与宜兴金子末茶、绍兴上虞白毛尖等工艺复原工作中。根据古书记载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研究梳理,进行试制,最后达到量产的目的。

江南春茶绿,正是品茗时。江南茶区以春茶为主,眼下正值春茶采摘的好时节。对于茶人牛大叔这样的专业茶人,一批上好的春茶有时还代表着全年的收入来源。“阴有雨不采,晴采之。”只待一个天晴的日子,他也将再次奔赴与茶叶的“约会”。

“那岚寻茶·茶研社”创办人程一新:我想让更多的人喝好茶,喝到对的茶

“我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大家能够喝好茶,喝对的茶,如果带着太深的执念去喝茶,可能会丢掉一部分自我。”在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记者看到了戴着一副方框眼镜,文艺范儿十足的程一新。

到他摊前的人不少,有的是好奇他的茶具,有的是对茶叶感兴趣,还有一些纯粹觉得新奇,想凑热闹。对于所有驻足的客人,程一新总会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尤其看见一些对茶感兴趣的年轻人,他更是感到欣喜激动。因为在他看来,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

程一新自幼便学习传统文化,先后修学古琴、书画、篆刻、园艺。颇有艺术造诣的他在遇到了茶文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起来,二十年间里,他深入全国各大茶区寻访历史名茶源头产区,品茶、研茶。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茶文化,近年来,程一新还开始从事茶教学工作,开设相关课程,从茶知识、茶文化入手,对茶品鉴、泡茶法、茶美学等内容做全面解读,从而培养更多识茶、懂茶之人。

他用“那岚”给自己的民宿茶空间和茶研社命名,“那是‘非此’的意思,也就是彼岸。好的茶是生长在高山云雾间的,这种生活也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程一新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对于茶人来说,是最辛苦但也是最有收益的时候,春天的勤劳会换来一年的好收成!”最近,程一新带着自己的20个学员前往苏州、祁门武夷山等茶区游学体验,亲自采摘、品茶,并参加各类展会,向更多人科普和传播茶文化。

国家级高级茶艺师林夕:我想让别人知道宜兴紫砂是有好东西的!

与其他茶人不同,林夕和茶之间的联系多了一道“媒介”,那就是紫砂壶。她说:“紫砂和茶叶是‘天生一对’,紫砂的透气性好,更能激发茶香,凸显茶性。”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宜兴素以“陶的古都”闻名于世,林夕的从业初心来源于一个宜兴人对于家乡文化天生的自豪感。

“曾有大学同学质疑宜兴的紫砂是化工材料做的,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很生气。”由于缺少知识储备,面对质疑,林夕显得有些无力。“挺憋屈,不知道如何反驳。我想让别人知道宜兴紫砂是有好东西的!”从那时起,她便有了传承弘扬家乡紫砂文化的念头。

2019年春,林夕开始了自己的陶刻生涯。她先是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庞妮,后进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陶刻协会第七届陶刻新人班学习,2020年跟随陶艺名家宋鸿伟深造。就这样,她不断精进自身紫砂陶艺水平。现在的林夕,已经获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

真正的考验来自市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在一众精通陶艺的“老”手艺人中突出重围,找寻定位,让她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而且对我所主打的创新茶具不太认可,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转折点出现在20年的夏天。“地摊经济”的火热吸引了林夕,她带着自己的紫砂茶壶去文创市集摆摊。在那里,她碰到了她的“灵魂拍档”。

对工艺,林夕有着严苛的标准,但凡有一点瑕疵都会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为的是保证市面上出自她手的茶具都是精品。“入口的茶器如果做成低廉的,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侮辱。”而她的搭档则是主张精工好料。

对于艺术有着“强迫症”的两人一拍即合,携手走上了传承创新紫砂文化之路。林夕负责陶刻,另一位则专注器型设计。几年来,他们的紫砂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成立了工作室,还收了9位学徒,培养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手艺人。

春茶季到来,除了制作茶壶,林夕还忙着采茶、选茶、品茶。“喝好茶配好壶,体味陶式生活。这段时间紫砂茶具的销量很好,同时我们在春茶季开发了一些新产品。”林夕抚摸着新产出的紫砂茶具对记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张洁茹

编辑: 王茹雅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国画梅花题款

国画荷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