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有献茶了。明朝时开始有人用“普洱”的地名来命名这种茶叶,时称“普茶”。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初年,才最终定名为普洱茶并一直沿用至今。
普洱茶的定义自古已有。如果按照现今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来说,1970年以前的普洱茶基本都属于生茶,普通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家朝廷都是品饮生茶,那么当时普洱茶的定义应该就是:市场上普遍流通,人们经常饮用的普洱茶(生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市场上开始出现渥堆熟茶以后,云南省地区和国家标准均只将熟茶视为普洱茶,原本历史上的普洱茶被重新归类到了绿茶类中。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在2003年3月5日发布了《云南普洱茶》一文,其中将普洱茶定义为:云南省一定区域内,大叶种晒青毛茶经后发酵而成的各种产品。
发酵有两个途径:1、自然发酵,从不加水,放置陈化若干年后,香港俗称“原旧普洱茶”或“生普”。2、人工发酵,加水渥堆,出堆即称“熟普”。
这个定义引起了业界和不少相关人士的反对,于是云南省再次对定义和标准进行修改,200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其中是定义是:“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质量特征的茶叶”。
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质量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质量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2008年普洱茶制订国家标准,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国家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非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区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云南茶企业到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外购买茶叶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
因为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地理和品质特征,普洱茶在茶类划分和定义上一直存在着讨论和争议,官方标准也历经多次修改。但也正是这些复杂特性,使得普洱茶拥有无限的魅力,让人为之着迷。
【撰文】邱永宽 铭清
【图源】叹茶源
【作者】 邱永宽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