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揭秘齐白石画作天价背后的故事

02-20

揭秘齐白石画作天价背后的故事

2017年,北京某拍卖会上,一幅画作被主持人喊出8亿的报价。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现场发出一阵阵惊叹。

大家惊叹的不仅仅是因为价格高昂,也是因为这幅画作的内容。

价值8亿的画作上,仅有一只蝉,甚至没有其他的陪衬物,看似十分平常。

这样的花最后被拍出了8亿天价,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

这幅画正是齐白石的作品----《蝉》。

人们将好奇的目光投向那幅画作,内心的疑问不言而明:

一只小小的蝉因何拍出8亿的天价?齐白石的《蝉》到底神奇在哪里?

1、幼年启蒙:迈出绘画生涯的第一步

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

他原名齐纯芝,乳名“阿芝”,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是家里的全部财产。

幼年阿芝十分喜爱绘画,但由于家境十分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绘画。

15岁那年,为了减轻家中负担,阿芝不得不离开家去外地学习木工。

可相比于木工粗活,阿芝却对做工精细的雕刻产生了兴趣。

他经常拿着木刻刀,在木料上雕刻一些琳琅满目的花纹。

在很多人眼中最枯燥乏味的雕刻技艺,阿芝却觉得其乐无穷。

历经10年寒暑,阿芝的雕刻技术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有一次,阿芝随师父去一位雇主家做活,主人书架上的一本《芥子园图谱》,让他眼前一亮。

之前就听师父提起过,《芥子园图谱》对于绘画特别有帮助,阿芝一直想买来临摹,但苦于囊中羞涩,始终未能如愿。

雇主似乎看出了阿芝的心思,答应把图谱借给他。

阿芝拿过图谱如获至宝,休息间隙,他用油画纸反复临摹,如痴如醉。

阿芝用了大半年时间,把厚厚的《芥子园图谱》勾印,并装订成16本。

这本《芥子园图谱》就像一所无声的学校,让阿芝迈出了绘画生涯的第一步。

自从临摹了《芥子园图谱》,阿芝发现他在雕刻中也有了灵感,木活花样儿不断翻新,得到了很多雇主的认可。

不仅如此,他会画画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不少乡亲开始主动找上门来求他作画。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阿芝俨然成为当地的名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芝木匠”。

虽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绘画的梦想,但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法。

芝木匠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但胡沁园却不这么认为。

胡沁园是湘潭的一位知名画家,擅长工笔花鸟草虫。

在偶然看到阿芝的画作后,胡沁园十分欣赏。他认为阿芝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决定收他为徒,并为他起名白石山人。

于是,“齐白石”这个名字由此诞生。

在胡沁园眼中,齐白石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对于爱徒他毫无保留,将自己绘画功夫倾囊相授。

为了帮助齐白石快速提高技艺,他甚至将珍藏多年的名人字画拿出来向他展示,并为他一一讲解作品的精妙之处。

一个真心实意地教,一个用尽心思地学。

在跟随胡沁园学习的10年间,齐白石从早画到晚,舍不得放下画笔,他的绘画水平也因此突飞猛进。

为了弥补齐白石早年辍学的遗憾,更是为了帮助他打好文学基础,胡沁园特意请来了当地的一位名士,为他讲授唐宋八大家等古文名篇。

1894年,齐白石的《龙山七子图》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广为人知的民间画师。

好景不长,家乡的战火很快扰乱了齐白石平静的生活,他被迫连夜出走前往北京。

齐白石自己也不知道,这次北上之行,会为他带来什么?

2、年少闯荡:绘画要追求境界

初到北京时,齐白石借住在法源寺。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在北京琉璃厂的南纸店靠卖画治印为生。

原本以为自己的画作会炙手可热,却没想到现实给他重重一击。

别人一张画4个银元,他的作品只卖2个银币都无人问津。

这其实不是因为他的画技有问题,而是因为原当时北方流行色彩浓郁的画风,而齐白石的画颜色冷淡,因此并不受欢迎。

甚至有人说他的画很是粗野,诗也不通,根本不受待见。

画作卖不出去,连生活都成了问题,齐白石开始自我怀疑:千里迢迢来北京,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为此迷茫很久,但对绘画的热爱,还是让他决定留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命运,总会眷顾每一个默默努力的人。

在北京辗转数天后,齐白石终于遇到了知己,这个人就是曾任江西教育司长的陈师曾。

陈师曾在无意间看到了齐白石的画作,对他大为欣赏,还特意前往法源寺登门拜访齐白石。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陈师曾不断鼓励齐白石,希望他在画作上追求新意,不必媚俗。

听了陈师曾的话,齐白石沉思良久。要想改变以前的画风另辟蹊径,谈何容易?

可朋友的话又不无道理,最后齐白石决定破釜沉舟作出改变。

要怎么改变?朝着什么方向改变?齐白石一时之间还理不清思路。

齐白石走到院子里,无意间看到盛开的牡丹花。他被牡丹雍容大气所吸引,瞬间有了灵感,并顿然开悟:原来最高的艺术境界就是天真自然。

在这种思想基础上,齐白石开创了红花墨叶的独特画派。

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参会期间,陈师曾将齐白石的画作推荐给参展人员,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曾经2个银元都滞销的画作,喊出250银元一副的高价,仍然被一抢而空。齐白石一时声名远播,轰动中外。

名声在外的齐白石,在得到业界的认可后,继续追求艺术的精益求精。

为了画出事物的精髓,他在自己70岁高龄之际,去游览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只为用画笔记录下人世间的美丽。

他还把大量的金钱都用于购买前辈的绘画作品上,然后仔细学习其中的蕴意,在不断地模仿和练习中磨炼自己的画技。

为了与虾神似,他特意在画案上蓄养长臂青虾,日复一日地观察写生。

后来,齐白石干脆将虾腿删除,虾须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断实连,经过无数次反复打磨改进,齐白石晚年画虾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正是这些鲜为人知的辛苦,才造就了齐白石享誉中外的成就。

3、终生勤恳: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坚持

除了在绘画领域不断深耕外,齐白石在闲暇之余,也会和朋友们沟通绘画的技巧和感悟,徐悲鸿、张大千就是他家的常客。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他们却是彼此欣赏、相互学习的好朋友。

有一天,徐悲鸿邀请齐白石和张大千到家里做客,酒足饭饱后,三人突然来了兴致开始研墨作画。

张大千拿着画好的蝉向齐白石请教,谁知齐白石仔细看过后,摇了摇头说:“你的蝉头画错了,应该是朝上的。”

张大千虽一知半解,却也没多说什么。

一次机缘巧合,张大千偶然看到了齐白石画的蝉。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齐白石画的蝉头竟然也是朝下的。

张大千便嘲笑道:你自己都这样画的,竟然还说我画错了?

齐白石并不气恼,而是耐心解释:你那天画的蝉确实是画错了,你画的是柳树上的蝉,蝉在柳树上头就是朝上的,在其他的地方是朝下的。

听了齐白石的话,张大千半信半疑,他认为这是齐白石的主观臆断,于是特意花时间仔细观察蝉。

通过长期观察,张大千这才明白齐白石说的是对的,内心震惊之余也十分佩服,不禁感叹齐白石的细致和对绘画的认真。

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成就了齐白石作品的精妙无双。

晚年的齐白石画风更趋简化,一只蜻蜓、一个瓜果、一片树叶都在老人的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在齐白石88岁高龄时,他画出了让自己最为满意的《蝉》。

齐白石在自传中写到: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透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们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

而那只价值8亿的蝉,正是这种绝艺的再现。

乍一看,蝉并不像是画出来的,而像真的一样。

小小的复眼,短短的两条小触角,腿部的毛根根清晰。不但画了大翅,还画出了夹在中间的小翅,透过薄如蝉翼的翅膀,隐约可以看到蝉的腹部。

整幅画作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蝉就要煽动翅膀起飞一样。

齐白石不仅将动物的习性观察得非常透彻,还有着如此高超的画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作品展出后,很多专家甚至拿出放大镜仔细观看这部旷世之作,运用高科技寻找它的奥秘所在。

最后,他们不得不感慨地说:虽然很多人都拿蝉作为练习之作,但能将蝉画的如此灵动的,只有齐白石了。

齐白石以他的刻苦勤奋、不懈努力,将绘画技巧打磨到了极致。

这副《蝉》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底和丰富学识,8亿天价可谓是当之无愧。

4、不忘初心,热爱执著

齐白石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最终由乡村木匠成长为一代画坛巨匠,为后人留下一件件和谐奇趣、寓意无穷的艺术瑰宝。

从齐白石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理想和热爱执著追求的力量。

可是也有人说,齐白石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都是有贵人相助的结果。

诚然,一生中得遇贵人固然重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力作为前提,有再多的贵人相助又有何用?

只有心中有梦,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才能奔赴梦想的彼岸。

愿你我都拥有逐梦前行的勇气,做自己命运的摆渡人!

宠物医生培训

宠物狗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