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吴云生竹雕技艺:匠心独运,传承千年文化魅力

05-3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白发白须、白色绸质中山装……作为深圳文博会的“老朋友”,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天水竹雕非遗传承人吴云生还和前几次一样的着装,一样的精神矍铄。

“真生动!”“真精致!”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吴云生的竹雕艺术作品备受关注。

这是67岁的吴云生第五次参加深圳文博会。吴云生带来的作品个个精雕细刻,方寸之间全是细节,无论人物,还是风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大为赞叹。展台前,不时有人驻足细品,吴云生则认真地讲解着。

“陶渊明是个酒仙,那怎么表现呢?你看这里,书童手执酒瓮正在巨大的莲叶上倒酒,陶渊明则一手托着后脑勺,一手扶着莲茎直饮,酒仙的豪迈与洒脱就出来了。”

“再看这幅《陶渊明赏菊图》。这边,有人乘着竹筏送菊,陶渊明则手执拐杖,在花园赏菊;旁边,有人执壶浇水,有小孩正在嬉闹玩耍,还有小孩从门缝里探头探脑,这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吧。”

竹雕作品《陶渊明入仕图》,是吴云生以陶渊明生平故事为原型创作的一件卷缸式竹雕作品,生动刻画了吴云生脑海中陶渊明的日常生活起居。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吴云生告诉记者,竹雕作品《陶渊明入仕图》既是对陶渊明的致敬,也反映出自己竹雕艺术人生的追求。果然,转动《陶渊明入仕图》,其中一侧生动雕刻着吴云生的座右铭:“艺海无涯——追求竹雕艺术,感悟人生哲理。”

长1.2米、高0.6米的《清明上河图》则是卷匣式竹雕作品,同样颇有看头——

匣体正面,吴云生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了“清明上河图”,人物、舟船、小桥、风景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与《陶渊明入仕图》一样,未用一钉一铆,但把手、匣盖、匣体一样不差且严丝合缝。值得一提的是,虽与《清明上河图》原图并不完全一样,但吴云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为竹雕版《清明上河图》增加了不少生动的生活图景,意蕴绵长。

“这件作品我酝酿了20年,创作了3年。”吴云生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也可以用来收藏字画,很实用。

“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从事竹雕艺术52年,吴云生获奖无数,对竹雕艺术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也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

“仿古不复古。”在吴云生看来,竹雕原材料、工艺、尺寸、题材都可以学,可以模仿,但手艺无法模仿,“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正因“借古创新”,每件竹雕作品才和别人的不一样,也才有了持久的“生命力”,“每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名字、有来源、有‘户口’,是独一无二的。”

“这件竹雕作品《蝈蝈笼》,架子是我做的,蝈蝈笼都是女儿做的。”指着生动可爱、情趣盎然的竹雕作品《蝈蝈笼》,吴云生告诉记者,女儿吴礼跟着自己学竹雕已有时日,此次携“父女共创竹雕作品”同来深圳文博会。已带出四名得意门生的吴云生很欣慰,“竹雕艺术后继有人了。”

“想走得更远,让竹雕艺术走向世界。”吴云生说。他深知,山高路远,所以一直在突破、在创新。比如,为克服北方竹子易干裂、不易保存的困难,吴云生做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报废的竹子堆积如山,最终攻克竹雕干裂这一难题,也打破了“自古北方不雕竹”的传统观念,不仅创作出一批造型独特、器形硕大、品种繁多、广受欢迎的竹雕作品,还形成鲜明独特的竹雕艺术风格,“这就多了些‘走南闯北’的资本与实力。”

大中通宝光背价格

缅甸翡翠新坑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