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圣佳艺文志揭秘:民俗钱币中的龙纹演变传奇

07-09

圣佳艺文志揭秘:民俗钱币中的龙纹演变传奇


文摘选自《圣佳艺文志NO.24》



龙年话龙钱

民俗钱上的龙纹演变

The Dragon Pattern on Copper Coins

图文 \ 陆昕

(本文原刊于《中国收藏》总第278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神物,它形态伟美、充满力量,上能腾云,下可潜渊,是积极向上、无所畏惧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乃至民俗生活中,“龙”无处不在,人们祈求龙的护佑,也将最真挚的祝福与“龙”结合在一起,比如祝福新婚美满“龙凤呈祥”,祝福儿女成才“望子成龙”等等。


民俗钱亦称“压胜钱”,所谓压胜,是指借助神灵的力量压服鬼怪邪魅。压胜文化的根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巫文化”,其核心是能够“通灵”,所以压胜钱上多铸有代表神灵的文字、纹饰及图像。同样,龙作为神圣的图腾,也是民俗钱上贯穿始终的主题。时值甲辰龙年,笔者试将民俗钱上各个时代龙的风格演变做一简单梳理。


东汉 蟠螭纹钱



民俗钱上最早出现龙纹是在汉代。笔者藏有一枚厚重大气的东汉蟠螭纹钱,直径46.5毫米,厚 7.6毫米,重75.4克。此钱面为双螭,首尾相衔,姿态灵动飘逸。工艺是先铸出大轮廓,再以极细阴刻勾勒细节,颇似同时期的玉雕,古拙中透着精巧。类似的形制还见于两枚西汉“半两”权钱,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东郊三店村西汉御史王许墓出土,均为直径50毫米,厚5毫米,重80 克,直径厚度与蟠螭纹钱接近。所谓“权钱”,是官方作为标准称量砝码铸造的。


另外,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过一套酒令钱,共四十枚,面文小篆,凑起来是一首酒令诗。这套钱的直径厚度虽比“半两”权钱略小,但出土于窦绾墓说明它们曾是窦绾之爱物,意义重大。由此推及蟠螭纹钱,从形制、等级到工艺,视为宫钱应无不妥。蟠螭是指没有角的龙,《广雅》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玉器上常见蟠螭纹饰。钱币上出现蟠螭纹以此钱为最早,极为难得。


汉代龙纹的另一个重要存在是西王母及其龙虎座,这个题材多出现在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上,而且同一地区出土的汉代钱树上也多有发现。笔者亦藏汉代钱树残枝一枚,为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头顶华盖,华盖正中的圆形及金乌代表太阳。细品此钱树残枝上的龙,巨首大口,细颈长身,腿脚粗壮,龙爪锐利,充满了力量感。其铸造精细之极,线条刚劲有力,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保持着原貌,微微泛着铜光。据考证,墓葬中西王母与龙虎座形象有护佑亡灵之意,驾龙乘虎也是灵魂升天的方式和途经。


汉 铁树残枝


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亦如高士,飘逸潇洒,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仙气。与汉龙相比,魏晋之龙体态更加轻盈,尾部随着身体运动方向而自然飘摇。民俗钱上则以“永安五男背四灵”中的龙最具魏晋姿态。龙作腾空飞起之状,身体卷曲,四肢自然舒展,仿佛腾飞中定格的瞬间。此钱之四灵纹饰施以高浮雕,使画面层次感更加丰富,艺术效果凸显。另外,唐代高等级墓葬曾出土一批“永安五男背四灵”鎏金钱,整体鎏金后再加刀刻画,钱的外缘处打有一圈细密孔眼,应是缝在丝织物上的。这种雍容华丽的鎏金钱也应为宫钱性质。


唐五代时期的龙,直观感觉是体态更为丰腴,龙身结构复杂、丰富,龙鳞细密而均匀,且一改汉魏龙那种奔腾呼啸的气势,而变得华美富态。龙身、腿、尾蜿蜒、张舞、缠绕,特别是龙尾与一条后腿缠绕在一起,形成了唐龙的独特特征。唐代民俗钱数量上本来就少,目前尚未发现有代表性的龙纹。但五代十国时期却颇有几枚珍品。


其一:“天策府宝背龙凤”钱。“天策府宝”乃五代十国古钱中的大名誉品,除铜品外,还有铜鎏金的,存世均罕。而尤为珍罕的是“天策府宝背龙凤纹”钱,目前仅见两枚,一为民国时期张叔驯所藏,一为近年发现归贾晖先生收藏。此钱龙凤纹为高浮雕,细节刻画精微,力度极佳。龙的形态是典型的唐龙,尾部与一后腿缠绕。最有意思的是,龙的两只爪竟“搭”在钱的外缘上,这种脱离常规的设计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五代“飞龙进宝“钱


其二:“飞龙进宝”钱,赵梓凯藏。“飞龙进宝”马定祥先生曾撰文考证为五代南汉刘龑所铸,乾亨九年“有白虹化为白龙,见于南宫三清殿,帝改乾亨九年为白龙元年”,故此钱当为刘龑改元易名时所铸的庆典钱或赏赐钱。“飞龙进宝”有光背及背龙凤两种,存世均罕。


五代“三龙化”鸽背月”钱


其三:“三龙化鸽背月”钱,杨旭东藏。此钱“三”字作“叁”,书法古拙,楷中见隸。圈内同仁对于钱文的读法和释义尚有不同意见,但一致认为其形制工艺与钱文书法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此钱虽然未带龙纹,亦附此备考。除上述三种珍钱外,五代时期背龙凤纹还有“千秋万岁”钱。“千秋万岁”自五代至辽金皆有铸造,至百余品种,大小、文字、纹饰均有差别。而可明确定为五代风格的极少。有一种背龙凤纹其形制风格与上述几种五代珍品相仿佛,据传曾于江西五代墓中出土,可视为五代到代的标准器。


五代 “千秋万岁”钱


辽金时期北方草原民族以个性张扬,随性自然著称,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也往往粗犷豪放,见性见情。辽金时期的民俗钱从品种到数量均不在少数,制作风格大多厚重而粗放,与同时期的宋花迥然不同。其中包含“龙”元素的也很多,比如“本命星官”系列钱、“福德长寿”系列以及各种生肖系列的民俗钱。辽金镂空钱中龙纹饰也非常普遍,至少有数十个品种。从目前大量存世的辽金镂空钱,我们推测当时的铸造量一定非常巨大,说明需求旺盛且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和喜爱。


另外,镂空钱方便佩戴、携带,对于常年迁徙流动的游牧民族而言,这或许也是被大量铸造的原因吧。从艺术审美角度对比唐五代龙与辽金龙,二者大为不同,唐龙体现的是一种富丽之美、雍容之美,而辽龙则以强健的身姿展现出壮硕之美和力量之美。通过笔者收藏的两枚辽代镂空龙珍品,一单龙,一双龙,即可感受到龙身肌肉的张力,以及那种升腾向上的活力。


辽 单龙镂空钱


辽 双龙镂空钱



元朝虽不到百年,但元龙却也有其自身特点。元龙身形矫健,细颈长身,体态奔放,动作自如。常置于辽阔的海空之上,作凌空飞腾之状。民俗钱中,可明确作为元龙代表的则首推“大元国宝”钱。“大元国宝”目前发现四个版式:一、光背铅质雕母,二、背“至大”,三、背“至大”双龙,四、背单龙戏珠(龙珠刻“至元”二字)。从带有龙纹的两种版式上可清晰地看出与元龙的特点极为吻合,特别是单龙戏珠版,龙恰似飞腾于海空之上。


明清之际,龙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民间不得使用五爪龙,某些龙的造型(如正龙)为帝王专属等等。皇家器物上的龙额部饱满宽阔,多隆起,龙的神态也显得持重而苍老,再也不是行走天地,翻云覆雨的神龙了。而这个时期,民间百姓对龙的神性崇拜逐步减退,而代之以对龙的祥瑞寓意的追求。龙纹不再刻意要求准确的造型和细节,而代之以美观和装饰效果。反映在民俗钱上,龙纹在官炉和民炉上的呈现也截然不同。在官炉铸造的开炉钱上,龙纹依旧刻板、规矩,而大量民间制作则形态各异,百花齐放了。


元 “大元国宝”钱


历经两千余年,龙的造型演进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借助古代民俗钱币得到了充分展示。我们赞叹祖先的智慧和艺术创造,也应将这份宝贵遗产更深入的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

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作品欣赏

宠物龙猫咬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