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传奇故事的主角,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700年。
今年1月,他的故乡威尼斯为了纪念他,举办了以马可·波罗为主题的狂欢节。人们身着东方服饰,在古老的运河上划起了龙舟;本(4)月,“马可·波罗的世界——暨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程”特展在威尼斯公爵宫开幕。
“马可·波罗的世界”展览现场 图据视觉中国
在他的故居墙上有块铭牌,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马克·波罗——最早深入亚洲各地并描述了那里的人的故居。
七个世纪过去了,关于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不仅为无数研究东方的学者提供素材,也为无数诗人和作家提供创作的灵感。正如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德菲尔斯所说的那样:
他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创造了亚洲。
两代人的东方之旅
1260年,威尼斯商人尼柯罗·波罗和他的兄弟马菲奥·波罗乘着一艘满载货物的船,平安抵达了君士坦丁堡。一番商议之后,这对兄弟决定继续向东。他们来到了蒙古帝国的钦察汗国,受到了第四代可汗别儿哥的接待。
不久后,别儿哥与伊利汗国的旭烈兀之间发生了战争,尼柯罗和马菲奥无法从原路返回威尼斯。经人建议,他们选择绕一个大圈,先向东、再向西回国。在到达了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之后,因归途不够安全,兄弟俩不得不停下了脚步,一住就是三年。
布哈拉古城
4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大军攻陷了这座著名古城。也是在这里,兄弟俩偶遇了旭烈兀派往元朝的使臣。这位使臣从未见过意大利人,便邀请他们随自己去元大都晋谒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由此直观地了解到一个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天主教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欧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尼柯罗兄弟的讲述中有大量内容是关于教会的。忽必烈于是委任他们作为元朝派往罗马教廷的特使,希望教皇能派遣一百名有学问的传教士来到中国。
1269年,尼柯罗兄弟回到了家乡。此时,马可·波罗已经15岁了。
马可·波罗故居上的铭牌
因为老教皇去世,新教皇还未产生,尼柯罗兄弟在威尼斯等了两年,一直惦记着自己对大汗的承诺。终于,1271年,他们带着新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的亲笔信和礼物,也带上了17岁的马可·波罗,踏上重返东方之路。
他们一个传教士都没有带来,两名教士在亚美尼亚发生战事的时候就吓得转身回国了。波罗一家继续前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中国。得知他们回来的消息后,忽必烈派出官员在还有四十天路程的地方等候,并传令当地官员礼貌接待他们。
从此,他们在中国一住就是17年。
1291年,思乡已久的波罗一家,借着陪同阔阔真公主嫁往波斯的机会踏上了回乡之路。1295年,忽必烈去世的那年,他们回到了威尼斯。
为什么他们说,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
越是巨大的光环,就越容易在地上投下阴影。越是声名卓著的事物,就越容易招来质疑。
早在19世纪初期,西方学界就已提出马可·波罗可能并没有到过中国的观点。其中最引人质疑的一大关键性问题便是:按照马可·波罗自己的描述,他与忽必烈关系密切,但一位身份如此特殊的人物,在当时数量可观的汉文史料中却不见他的名字。
1995年,知名汉学家、大英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吴芳思(Frances wood)出版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再次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
知名汉学家吴芳思
吴芳思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依据:为什么马可·波罗没有提到女子缠足、长城、汉字、茶叶、筷子等极富中国特色的各种事项?为何他留居中国17年,却不懂汉文?
而针对这些质疑,多位蒙古史学者也都给出了回应——作为色目人(当时对西方人及中亚胡人的统称),马可·波罗只需要懂得波斯语、突厥语或者蒙古语,就完全可以在那个多族群、多语言共存的元代生活和交流。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英文版封面
同样,在马可·波罗眼中,曲曲折折的汉字,很可能与阿拉伯文、粟特文、契丹文和蒙古文等一样,也都是千奇百怪的外国文字中的一种而已,没什么需要特别留意的。
至于长城,我们今日看到的壮观遗迹,基本都是明朝建的。秦汉的长城虽然曾有修葺,但体量远没有明长城那么雄伟壮观,历经沧桑与战乱后,到元朝时应已所剩无多,蒙古人更不会把它当回事。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固阳秦长城遗址
还有一点,很多学者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不是从威尼斯一跃就进入了中国。他跟随自己见多识广的父亲和叔叔,穿过广袤的欧亚大陆,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沿途见过了无数的异域风俗与奇特物产,我们如今认为值得关注的事物,在他眼中未必如此。
在他的故事中,最大的硬伤是襄阳之战。这座城池从1268年开始被忽必烈的大军围困,到1273年陷落,标志着南宋败亡的开端。马可·波罗称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当时正在元大都(今北京),他们协助蒙古军队制造了巨大的投石机,最终攻下了襄阳城。
但根据游记中的时间线,襄阳之战发生时,尼柯罗和马菲奥兄弟俩刚结束了第一次东方之行返回欧洲,正在焦急等待新任教皇产生,好带着传教士和圣物回到忽必烈身边复命。从1271年他们带着马可·波罗再度出发,到重新踏上中国北方的土地,时间至少过去了三年多,襄阳之战已经结束。
元世祖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这场耗时数年、影响重大的战役,在当时的蒙古宫廷中一定是被经常提起的话题。尤其是当他们重回中国时,这场战役才结束不久,来之不易的胜利,会被反复讨论和回味。那么,在熟悉这场战役的事实基础上,将父亲和叔叔的功绩加进去夸耀一番,也不是难以理解的动机。
同理,马可·波罗在忽必烈宫廷里的地位,应该也远不及他自己所吹嘘的那么重要。那么,在中国史官与学者们的眼里,这个有些爱夸夸其谈的色目人,自然不值得专门记上一笔。
1941年,著名蒙元史学家杨志玖(1915~2002)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一段公文,其中提到了兀鲁、阿必失呵、火者这三位使臣的名字,他们的任务是“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著名史学家杨志玖
杨志玖敏锐地意识到,这三位使臣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提到的三位使臣的名字几乎完全吻合。马可·波罗与父亲和叔叔,正是跟随这三位使臣一起,通过海路将远嫁的阔阔真公主送去波斯。这段文字的发现曾轰动一时,被视为是马可·波罗来华的一条极有力的汉文史料证据。
杨志玖认为,不管马可本人和其书有多少错漏和夸张,总体来看还是可靠的。“马可·波罗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人物活动和风土人情,其中大部分都可在中国文献中得到证实,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可继续得到证实。”
哥伦布与卡尔维诺幻想中的东方
《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受到狂热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几乎满足了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异域的所有幻想。
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商机,会把未婚少女送进旅客帐篷的奇异风俗,天堂般的皇宫林苑,身披金银丝线织物的五千头大象,南方“蛮子省”国王的美丽妃子们在人工湖里裸泳……
其中最著名的读者,莫过于哥伦布。他曾在自己购买的游记书页空白处,留下了近百处笔记,读得极为用心。尤其是马可·波罗提到黄金、白银、生丝买卖、香料、瓷器、宝石、醇酒、采珠人等有关财富的物产的地方,哥伦布都会特别标注。
哥伦布在书页空白处留下的笔记
哥伦布还特别对几个看来颇有潜力的中国城市做了记号,包括扬州和杭州,并对它们的通商机会做了些评论。他对一个城市标注了“商机无限”,这个城市便是“汗八里”(元大都),也就是北京。为了强调自己的兴奋,哥伦布还在眉批旁画了一个小图案:歇息在云端或浪涛上的一只手,紧握成拳,唯有食指伸出,指向撩动它的那段文字。
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成为中世纪末期欧洲被压抑的社会无意识的一种象征或符号。“表面上看他们在向往远方,实质上他们是在讨论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
马可·波罗游记的意大利文原名为《百万》(Milione)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看不见的城市》,则可被视为《马可·波罗游记》最浪漫的“同人小说”。既然那段经历本就掺杂了许多幻想,不如来一次彻底的想象。
在这本书构筑出的平行世界里,另一个马可·波罗为另一个忽必烈汗讲述一个又一个他旅途中走访过的城市:扎伊拉、纳西塔西亚、塔玛拉、苔斯皮那……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如海市蜃楼般,在绿洲、飞艇、玻璃水池、螺旋扶梯和地下湖中,沉浮明灭。
威尼斯,狂欢节现场一个扮成马可波罗的演员
其中一个名叫伊西多拉的城市,是另一个马可·波罗梦中的城市。在梦中的伊西多拉,他永远年轻,而在现实中抵达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实习生 付佳艺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