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文/鸿安
古人好以墨会友,挥毫泼墨之间可显品好气度。而无砚难以书墨,要作出一副好字,不可没有一台好砚来做支撑。
砚,是中华文房四宝之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记载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工具,也是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国之瑰宝。
上图为彭祖述老先生
砚非天成,一台好砚,必得精师耐心雕琢,以心血凝刀尖,化顽石为珍宝。而彭祖述老先生,则是一生手握刻刀,在花费十年完成举世瞩目的大型艺术作品微雕《石头记》后,为弘扬吉林省松花石及其地域产品,耄耋之年依旧不缀刀笔,创作了一部“松花石百砚”,再铸辉煌。
2017年,7月21日,位于生态广场南侧的彭祖述艺术馆开馆,我怀着敬仰之情,崇尚之意,前去观摩包括“松花石百砚”在内的万千精品,开启一场“石全石美”的观砚之旅。
图为彭祖述艺术馆外貌
刚入院门,一座矮楼、一方水池映入眼中。楼体上挂着庆祝开馆的贺联,楼顶上的艺术字不落俗套。整体效果极具设计感与协调感,如同一方砚台,静然默立,在水一方。
图为松花石百砚厅俯景
首先看到的,就是顶顶大名的松花石百砚厅,此厅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楼梯相接,俯仰之间宽旷大气,行走其中方便快捷。展品陈列在玻璃隔断内,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护,但又不妨碍参观者近距离欣赏。作品上方附有创作灵感和简要介绍,使人不仅观其形,更能了其意。
图为观雪听雨二作
松花石色泽丰富,质地细腻,每一块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彭老在得到这两块松花石时,感于其浑然天成的自然形态,不忍破坏其纯净之气,仅基于外观特点进行刻字赋诗,未作其他,不损其一分灵气,更多了一分设计感。
图为京剧脸谱砚
黑白两色,泾渭分明,中间一条隔断笔直的不由半点分说,就如同砚上的铭文一般“一念之差,这一个差字,常常会决定一个人,既可为座上宾,亦可为阶下囚;既可升天堂,亦可入地狱。朋友啊,切记,切记!当慎,当慎!”一方砚台,方寸之间就把穷极一生都难以明了的哲理道尽,可见彭老不仅刀上功夫化境,而且对生活具有独到的感悟。
图为夕阳云锦砚
这方砚台摆放在二楼入口处,虽不是最显眼的位置,但游走一圈后蓦然回首,便再移不开眼。近山绛褐,远山清濛,层峦叠嶂间绕着缥缈雾气,凝视多时便如同蓬莱送风,身临其境。一条粉带夹在绿间,相融相交毫不突兀,不像誓要焚尽天地万物的如火残阳,倒像是温婉女子淡粉的衣角,转身道别却没有一丝怨怼。
这是整个松花石百砚厅里我最为喜欢的一台,清雅淡然,如逢故人。
游览完让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的松花石百砚厅后,我们来到了松花石样板石厅,了解未经雕刻的松花石的初始状态,观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松花石石谱白色系列
松花石石谱黑色系列
松花石石谱绿色系列
松花石石谱黄色系列
青如竹尖点翠,黄如雏莺嫩喙,白如书者衣袂,黑如墨笔横飞。很难想象大自然可以造就如此美丽且多样的色彩,远远观去如同画师的调色盘,斑斓且拥有韵律。
图为同道友人与学生作品厅
下一个参观地点名为同道友人与学生作品厅,展示了除了彭老以外,其他砚文化爱好者的作品。有趣的是,这些作者师出同门,但作品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或尚形,或尚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上图为厅内展品
每一位学生的作品之上,都有彭老对学子的评价,无不都是长篇大论不下千字,可谓赞不绝口。彭老对学生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最后一个展馆,名为中华砚文化厅。其中包含远至南北朝,近至清朝的各个经典砚品。与其他展馆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展馆里的陈列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时间的载体。每一个作品身上多多少少都留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疤痕”让它们多出几分沧桑,如同存世已久的老人,躺在寂静的橱窗内,平静的观望着每一个来游赏的行人。
上图为厅内展品
结语:
在没来到这个艺术馆之前,没曾想过原来方寸砚台间也有如此之大的学问。游历一番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砚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制砚人的匠心独具。
随着硬笔与计算机的出现,砚台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生于华夏,不可遗根忘祖,而砚文化正是中华传统的精华所在。
无砚难以书墨,无心难雕精品。彭祖述艺术馆,列名器佳砚展于世,现已对市民免费开放,为砚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