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是一部以宋仁宗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刷剧时小编对宋仁宗的砚台放置方式颇感兴趣,因为直觉告诉我这样放其实很别扭。
古人重礼。《周礼》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之中“礼”居首位。
“礼”者,规矩也。大到祭祀朝拜,小到起居饮食,规矩无处不在,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
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砚台,我们现在能发现很多汉代的砚台。对于砚台的使用方法,虽未找到相关古籍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古画中一窥其法。
砚台形制多样,根据砚堂与砚池的位置关系,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为辟雍式。
何为辟雍?原为周天子所设讲学之所,址为圆形,外以水围之。
现在北京国子监就有乾隆时期建造的辟雍,基本照周制而建,建筑上尚有乾隆御书“辟雍”二字。
因形而名,故而把砚池环绕砚堂的砚称为辟雍砚。
辟雍式砚的放置方法很简单,由于砚台本身没有正反之分,故可随意放置。
另一类就是非辟雍式。
这类砚台的砚堂和砚池不是环绕形式,而是前后分布。那么它的放置就不能随意为之了。而且较具有统一性,这在古画上表现的很明确。
在大量古画上我们都能看到非辟雍式砚是统一砚池居前纵向放置在桌案右侧。这与《清平乐》中的横向放置是不一样的。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中,笔墨纸由于自身材质原因,难以保存,且极具消耗性。砚台则不然,材质的优越性可使它与主人常伴终生。故而砚台是古代文人最为心爱文房,不仅有米芾作《砚史》、欧阳修的《砚谱》佳作,更有苏东坡“我生无田食破砚”佳话传颂。
为了赋予砚台本身艺术性,砚台形制不断更新,辟雍砚、蝉形砚、箕形砚再到经典的风字砚,无不在以曲线造就砚台优美轮廓。
除此之外,古人更在装饰上下了恰到好处的功夫。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这类砚台的砚堂与砚池交界处是有纹饰的。
这些纹饰一来装饰,二来与砚台本身融为一体,形成自然意境,当研磨时,可见牛在水中休憩,亦或见神龟在海浪中游走……对我们而言,这些纹饰给了古人使用时的方位讯号。当是砚池朝前的纵向放置。
看完之后,您觉得宋仁宗的砚台放置的是不是很别扭呢?
历史很有意思,尤其未被文献记载,常被忽略的冷门,方家可百家争鸣,道理也越辩越明。小编以此文抛砖引玉,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有更多贴切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