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南阳仵海洲:玉雕大师的成长之路

08-21

南阳仵海洲:玉雕大师的成长之路

从靠天吃饭到玉雕专业村,镇平县石佛寺镇大仵营村先后走出了近代著名琢玉工艺家仵永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等玉雕大师,他们不仅对玉情有独钟,也见证了“玉雕之乡”的产业发展历程。

走进玉雕大师仵海洲的工作室,他正在精心设计一件玉雕作品,每天以玉为伴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干我们这一行必须干到老学到老,哪一天不跟玉接触接触,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还总想有块料把玩把玩,这块料我想几天了,没有想个题材,或者两三个方案,但是都感觉不理想,最终能给它设计个好的方案,这我心里就踏实了。”

人磨玉质,玉磨人质。精美的玉雕作品都是磨出来的。磨,是个耐心活儿,琢磨好一件玉品,必须要磨透许多日子,磨去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仵海洲的双手有六七处疤痕,这都是他从小打磨雕刻玉器留下的印记:“我们做玉的手上都有疤痕,这都是做玉的时候用的工具不对了,甩掉了打住手了,双手上都有。这个苦是肯定吃过,过去全部是手工,我上小学回去用车蹬的,没有电,用脚蹬着,用红砂来回蹬。这些年都是用钻石、金刚砂,方便多了,早些年就是淘的红纱。你想我们刚进厂的时候,7吨重的大碧玉那都是人工,中间是个铁条,添点砂一直拉,一块料能拉两三个月。现在都是大设备,石头不用动,设备像一根绳,随便拉,方便多了。”

1957年,仵海洲出生在石佛寺镇大仵营村一个玉雕世家。这个村曾走出了近代著名琢玉工艺家仵永甲、当代“全国水晶雕刻第一人”仵应汶等多名玉雕大师,“仵氏家族”是“玉雕之乡”镇平县的一张名片。仵海洲:“很多人一说做玉的,都和姓仵的有关。60年代以前,我们村里就有个玉石铺,大队有大队的玉器厂,我们村里四个队就有四个玉石铺,每个玉石铺有两间房子,都是青年人在那做。我都是小学放学回去,就在家里做。”

万户柴扉内,朱砂琢玉机。大仵营村素来就有玉雕加工的传统,村民们放下锄头之余,或做玉货,或跑玉料,或拉客户。一家、二家,十家、二十家,一直到现在的2000多家。村民王金安说:“现在村里在屋里做活的少了,都去街上做生意了,做玉肯定要比种地收入高,就因为有了玉,做玉器村里变化可不小。”

70年来,大仵营村从玉石加工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农业村模式。村民们一步一步融入玉雕市场的经营主流,形成产、购、销一条龙服务,他们将生意做到新疆、广东等全国大型玉器专业批发市场。仵海洲:“改革开放,我们尝到甜头了,土地承包,多劳多得,人们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村里四五千人,有两千多人从事玉产业。”

凭着玉雕的名气,大仵营村不仅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而且在一代一代玉雕大师的引领下下,形成了玉雕专业村特有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仵海洲:“我干的好了,我又带几十个人。过去那些记忆的东西还要把它展现出来,结合现代的技术融在一起,这样咱们的玉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玉因“雕”而闻名,镇平玉雕人才辈出,玉雕大师更是层出不穷。1975仵海洲开始进入石佛寺玉器厂工作,从车间主任、厂长到镇平县玉雕局副局长和中华玉文化博物馆馆长,再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始终不忘初心,肩担玉雕文化传承重任。他认为,尽管现在的电脑雕刻、网络直播等新型发展模式的出现能促进玉雕产业的发展,但是南阳玉雕产业要想引领市场,必须要有精品做支撑:“我从艺有四十多年了,感觉玉雕也是在与时俱进,还在不断地发展着。我作为玉雕传承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时候,把我们过去有成绩的地方总结总结,尽量突出我们自己的长处,主要还是体现到一个‘雕’字,还是在‘雕’字上做文章,注重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认认真真的,择一事终一生,踏踏实实的在‘雕’字上下功夫。”

如今,走进镇平县石佛寺镇大仵营村,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每一家小楼前,一个个玉雕加工门店前停满了小汽车。村民们富裕了,住在村里集中规划建设的小楼内,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加工玉雕和居住于一体。大仵营村被称为“镇平玉雕第一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玉雕专业村”。仵海洲:“主要是以石佛寺的大仵营、小仵营、榆树庄,沿着玉雕湾河西这几个庄,做玉的比较普遍。所以说玉雕村、大师村这个品牌要好好的创创。”

(南阳台记者王科旸、镇平台记者郑飞)

玻璃猫鱼能长到多大

用手机灯光鉴别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