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淳安的龙井祖庭:浙江人文地理中的千年老茶

04-01

淳安的龙井祖庭:浙江人文地理中的千年老茶

□ 开栏语

我们生活在浙江。

这块10.55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镌刻着七千年人文年轮。

高山,长河,山里的果子,海边的飞鸟,无一不铭刻着浙江的地理烙印。

民俗,风物,焕新的村落,承继的非遗,无一不流淌着浙江的人文基因。

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浙山浙水,浙人浙事,总有气象万千。

今天,我们推出“浙江人文地理”栏目,试图全景展示浙江的人文新气象,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轨迹,触摸那些哺育我们生长的人文内核,看见开放、包容、多元、美美与共的浙江活力。

这里,就是我们的浙江。

□ 遇见龙井祖庭,初识2000年老茶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首席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李继东 文/摄

清明前后的杭州,最热闹的就是茶叶。走在巷子里,许雨或晴;踏去青山腰,有女或男;都是茶香。

有关茶叶,你知道的可能是龙井,你不知道的可能就是“鸠坑”。

十八株御茶树,价格数千一斤的茶叶,清亮回甘的茶汤,当然还有周末需要提前预定的梅家坞。为了一杯茶,携家带口,穿半个杭城,往往开车一两小时,依然乐此不疲。

很多人不知道,龙井茶的最早品种不在杭州西湖,而是来自浙西大山——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而鸠坑种的原发地是淳安鸠坑乡。

如此说来,是不是要趁着这个春芽正摘时节去一趟鸠坑?

【一】

鸠坑是一个乡,在山湖交界的地方,距淳安县千岛湖镇40分钟左右的车程。如果走高速公路,穿过那座老长老长的隧道后,目的地也就不远了。

过南浦大桥右拐,一边是山,一边是湖,再沿着这样的路开几分钟,茶园就会不经意忽然出现,一垄、一梯。

和其他地方的茶园不一样,这里的只是一小块——这里三分地,接着一片松树、柴草,然后又是两分地。于是,茶园就不会那么功利,倒像是青色衣服上的一个个不规则绿色格子。尽管已近清明,这里的茶叶却似乎刚刚绽芽,摘不住,只能用指尖掐。

听当地的茶农说,这里就已经是鸠坑,茶宗之地。“这里的茶都是好的,但真正好的,还要往里走。”继续往大山里去,过了当地的赋置村,翻一座山、再翻一座山,湖面早已经不见,出现的是一个天然的石洞——四五米的高宽,十米长的样子,穿过去,豁然开朗,里面竟然还有一个青苗村。

“青叶刚采,小芽头,一天没有几个可摘,100块一斤。”四五个村民结伴下山,每人一个竹编的小背篓,疲态不显反而满足有余。当地人说钱不说“元”而说“块”,发音有点像“魁”。手脚快的,一天摘四五斤青叶,能换三四百魁钱——山里人心平,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年中很好的几天。

【二】

没有去过青苗村的人不知道,这里就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鸠坑茶产地:睦州“山谷中”,也是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里说的“极妙”之茶的鸠坑。

从有茶喝茶开始距今的2000年历史里,鸠坑茶,原来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始于汉,荣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清。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茶经,还有唐朝李肇《唐国史补》、杨华《膳夫经手录》、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甚至是欧阳修、元代脱脱、明代徐渭都对鸠坑茶有过极高的评价。详细一点的,写“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茶饮之妙,古不如今。元美曰,睦州之鸠坑,此唐宋时产地及名也。”当然,也有简短褒扬的,说“睦州之鸠坑,极妙”“睦州鸠坑,茶之极品”,徐渭更干脆,只四个字:“名茶,鸠坑。”

很难想象,在唐宋明清那么一个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时代,那么多爱茶的、好文的、著史的甚至是算卦的都是如何知道并推崇鸠坑茶的——更夸张的一点,从唐朝开始叠续数朝,鸠坑茶都是供奉朝廷的“贡茶”,自然地,因为这茶,鸠坑这个地方也变成了众多名士心中的向往。

封建王朝是这样,新中国后一直到现在鸠坑茶依然是茶祖茶宗并生机勃勃。

有确切的证据可考: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鸠坑种的原发地是鸠坑乡——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鸠坑种为“龙井祖庭”实在贴切。

没有鸠坑茶种就不会有西湖龙井,更不会有其他好多个地方的绿茶——因为鸠坑茶种的品质和适应性优势,先后多地、多国引种——以浙江茶园为例,45.7%的面积都曾是鸠坑茶种。

震撼到无法理解,浙江将近一半的茶园里竟然种的都是鸠坑茶种!茶农剪枝、耕锄、采摘、烘炒,继而买卖、送人、冲泡,然后茶香四溢村巷……

【三】

鸠坑的茶好,不是唯独这些历史的积淀,还有一些比较枯燥却更有说服力的切实数据:水浸出物含量为42.5%,鲜叶的茶多酚含量29.9%、氨基酸3.42%,酚氨比6.12……

这些数据,普通的茶客不关心,但业内的专家却懂得里面的门道,因为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可以通俗化的指标,有关口感、香气,或者养生。

许是基于此,1959年,淳安鸠坑大叶被选为全国茶树良种;1984年,“鸠坑毛尖”在浙江名茶评比中被列为一类名茶;2003年,鸠坑种茶籽作为首批作物良种乘“神舟五号”上天;2008年在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获金奖第一名;2015年被评中国茶叶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荣誉太多,介绍的时候当地的乡干部背不全,后来整理了一份“大事记”的不完全资料:零零总总33项之多。

过往的这些故事都会过去,当下才是鸠坑的真正支点。

鸠坑乡党委书记张盛剿把过去归结于“特殊地理造成独特人文叶子”,把当下努力归于对“三茶”的统筹。他说鸠坑有“两山夹一沟”的独特山丘地形,茶叶主产区的平均600~1000米海拔,茶园所在地域的“漫射光”和“薄轻雾”。“这样的好茶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我们会视之如宝、爱之如珍。”他介绍,接下来鸠坑会在坚持茶种原地、产区原貌、管理原样、加工原味的基础上,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依托千年茶树王,持续挖掘贡茶文化、申报中国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茶、渔融合项目,提升改造本地茶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推进“三证”和“机器换人”。

“一片半张脸,两片一杯茶,三片缝故事,片片是金子。”鸠坑茶,原是大叶之茶,经得起工序、含得住茶香、泡得出回甘,故而她是“龙井祖庭”、“国之母种”,而培育她的鸠坑自然也是“茶宗之地”。

茶宗之地离杭州不远,杭千高速转千黄高速,过那个老长老长的隧道后就到了。这条隧道全长2688米,隧道的名字叫“茶园山”。

(部分图片由淳安宣传部和鸠坑乡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兰伯格犬哪里有卖

巴西龟能放生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