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茯茶之源-泾阳“泾阳茯砖茶”
2011年“茯砖茶制作技艺”成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泾阳茯砖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4年5月20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陕西省泾阳县为“中国茯茶之源”。
从宋时起中国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制作茯茶的人才大量流失。加上目前多种现代化机械和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和用料,使最具特色的茯砖茶传统工艺难以为继。
为了拯救拥有600年历史的茯砖茶,恢复世人倍感神秘的茯砖茶传统制作绝技,为了拯救陕西传统王牌产品拥有600年历史的茯砖茶,恢复世人倍感神秘的茯砖茶传统制作绝技。2009年,在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李三原主任的带领下,研发人员数奔泾阳考察探索,找到了几位已年逾耄耋的老茶工和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有一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遗留下来的残缺的原始产品及模具。组织人员对传统工艺技术紧急展开保护性恢复和研究,并根据已经整理出的技术数据复制出了口感近似的“茯砖茶”产品,使得具有六百年历史的茯砖茶制作工艺得以传承。
省文化厅副厅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惠莉评价,“茯砖茶制作技艺”填补了我省非遗名录中“茶叶制作技艺”项目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已成立了茶业协会,组建了人民茯茶研究所,倾全力挖掘搜救传统工艺,旨在重点扶持泾阳茯砖茶这条绵延的血脉。
2011年“茯砖茶制作技艺”成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泾阳茯砖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地范围。 泾阳茯砖茶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中张镇、三渠镇、永乐镇、桥底镇、云阳镇、崇文镇、王桥镇8个镇和安吴镇高村、甘泽堡村、姚家村、马甲村、西李庄村、东李庄村、中山村、茹家村、竹园张村、王家村、徐岩村11个行政村现辖行政区域。
2015年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政府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申请,要求命名泾阳县为“中国茯茶之源”。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乡”认定管理办法》(中茶协办字[2014]5号)的有关规定,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专家审查和评议,拟同意命名泾阳县为“中国茯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