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赏析网

“折叠人”历经28年磨难,四次重建身体,重获新生之路

09-07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伤到骨头的话康复尚且需要100天,可他,为了治病,必须要通过手术敲断自己身上超过一半的骨头,他到底得了什么样的疾病呢?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李华的故事,一起去看一看他那被折叠了28年的人生。

一、28年的折叠人生

这个李华,不是那个高考英语试卷中经常出国交流学术还不会写英语作文的李华,他只是我们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

但他又不是特别普通,他1974年出生,但从8岁那年起,命运就偷偷给李华下了注,他的左腿莫名其妙的疼痛,虽然在去医院经过轻微治疗之后就得到了好转,但谁也不知道,那竟然只一个最最提前的先兆。

8岁那年,李华的左膝第一次剧烈疼痛,几乎不能走路,医生说是有积水,于是在抽出来之后便恢复如初。

18岁那年,李华的右腿再次出现相同的症状,但是却没那么剧烈,医生仍旧采取了多年前的治疗方式,但是并没有效果。

从18岁开始,李华便开始驼背,他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但这却不是李华不良的坐姿习惯导致的,因为他的腰一旦直立就会剧烈的疼痛,难以忍受。

没有办法,李华只能一天一天的把腰弯下去,宛如一些上了年龄的老人佝偻一般。

45度,90度,135度,直到,李华的背弯到了180度,他彻底变成了一个“折叠人”,将自己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紧紧的贴合在了一起。

如果只是外在形象,那么李华或许可以不在乎,但这样的“折叠”身材带给李华的却不仅仅是外人的议论,还有他的身体一天一天的虚弱。

李华的毛病并不在驼背那样简单,他的脊椎已经完全没有能力直立起来了,从脖子到尾椎,原本能够支撑李华像一个正常的人直立行走的骨头已经失去了他的价值,像泄了气的皮球让李华的上半身直接“掉”了下来。

李华无法重新将自己的头抬起来,他的上半身也再也直立不起来,他的头从此和自己的大腿紧紧的贴在一起,连2厘米的差距都没有。

吃饭,是要用勺子撬开头和大腿,借着之间的缝隙把勺子伸进去的,喝水是要用吸管吸进去的,吸到肚子里吃到肚子里之后,事情还没完。

头接触了大腿,那么胸部胃部就势必是紧紧贴合到了肚子上的,两个本来一上一下的器官却变成了叠加在一起的模样。

压迫,让李华的消化进食变得困难,因为食物再也不能借助地球引力自上而下,而是要在李华的身体里转一大圈才能被顺利消化。

摩擦,让李华的皮肤紧紧接触,没有空隙,汗水不断侵蚀着李华的皮肤,让他胃腹部的皮肤变得溃烂,还无法用毛巾擦拭,因为毛巾伸不进去,因为胸部和腹部的距离,连半厘米都没有。

为了不让李华的皮肤进一步恶化,李华的父母会拿棉签蘸取消毒水让水一点一点的流动到李华紧紧贴合着的身体之处,这样可以避免他的皮肤进一步的恶化。

这只是李华及其母亲唐董陈所描述出来的辛苦,其中那不为人知的事情,还有很多……

李华的脊椎变成了“C”型的模样,苦是一定要苦的,但是最严重的是,并不是李华生活下去的各种难关,而是他活下去的难关。

因为长时间的压迫,李华的身体器官已经严重衰竭,如果一直这么下去放任不管的话,受伤害的不止有辛苦照顾李华28年的母亲唐董陈,还有李华本人,因为他的性命已经快要保不住了。

二、深圳求医

多年来,母亲也曾带着李华走遍世界各地遍访名医,可是从来没有得到一个“能治”的答案。

李华的疾病,学名叫做,强直性脊柱炎,坊间流传,这是“不死的癌症”,给人痛苦,又不像癌症可以直接夺走生命,而李华从18岁开始的28年里,无疑都在经历这种痛苦。

2019年6月,在李华加入的数不清的病友群里,终于有陌生人给他送来了希望。

深圳有一位医生,名叫陶惠人,曾经是一名军医,现在是深圳某医院的脊柱骨病科医生,还被人称为是做过近万台手术的脊柱矫形“第一刀”。

李华和他的母亲唐董陈在得知消息之后就辛苦奔赴了深圳寻找陶惠人医生,渴望能够得到治疗。

这是李华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脊柱矫形“第一刀”的陶惠人医生还说没办法治的话,那么李华大概就只能带着这样一个“折叠”住的身体遗憾终生了。

庆幸的是,陶惠人医生在见到李华之后,并没有像其他的医生一样,直接说没有办法治,但是陶惠人医生是清楚李华的病情之严重的,并不敢轻易保证,而是先让李华留了下来,安抚母子俩说的确是有治愈的可能的。

之后,陶惠人医生就召集了其他的医生,一起会诊,希望能找出针对李华的治疗方法。

首先,李华的这种病症,在医学上也是有专门的一个名词来形容的,名叫“3-on”折叠人。

“on”在英语之中常表达为什么东西在另一件物品的上面,放到医学上,就是三个上下关系。

第一个,是下颌骨在胸骨之上,紧紧贴着,这会限制“3-on”折叠人的头部运动,第二个是胸骨在耻骨之上,依旧是紧紧贴着,这将限制“3-on折叠人”的腰部运动,最后一个,是面部在股骨之上,从腰骨到下颌骨再到面容,“3-on”折叠人无疑是将整个上半身都从腰部折叠下来紧贴自己的下半身。

这种症状是强直性脊柱炎中最严重的一种,做起手术来也是难上加难。

即便是对于做过上万次脊柱手术的陶惠人医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仿佛是攀登一座高山。

手术成功了,陶惠人医生领导的团队将会一战成名,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稍有不慎,李华的手术结果非死即瘫,而陶惠人医生也会就此声明狼藉,背上一个“为了功利不顾病人姓名”的骂名。

前进一步,可能攀上新的高峰,但也可能会坠落摔得粉身碎骨,后退一步,就可以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在自己的舒适圈,陶惠人医生到底会怎么做呢?

三、手术过程的艰辛

李华的母亲唐董陈,对着陶惠人医生说了句,“您就治吧,是死是活我们都认。”

是啊,长达28年的痛苦,有希望当然要治,对于李华和唐董陈来说,无论是手术殊死一搏,还是保守治疗沉浸在痛苦之中,都不是什么善意的选择。

搏一搏吧,唐董陈和李华这么想,陶惠人医生也这么想,陶惠人决定,要攀登这座医学界的“珠穆朗玛峰”。

做手术的话,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介于李华的身体状况,麻醉医生的任务并没有那么简单,李华的身体状况十分复杂,为了确保安全,陶惠人医生找到了自己之前的老同事孙焱芫,她们这对老搭档重新并肩,一起制定了李华的手术方案。

长达2周,深圳医院的多个科室主任坐在一起会诊,设想了一切可能出现的状况,排除了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治疗方案,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

要想治好李华,必须进行四次手术,第一次让李华的头和腿分开,让他能够躺下或者俯卧下来以一个正常的姿态方便医生进行手术。

第二次,让李华可以直起身子,恢复正常人的体态,第三次,安装人造髋关节,让李华能够正常运动,最后一次,让李华无法动弹的脖子重新恢复活力,可以正常的抬头低头。

而每一场手术,医生都要敲除李华身体内原本的骨头组织,强行让其分离,后两场还要把外部的人造关节植入李华的身体之内,相当于敲除了李华从脖颈到尾椎的所有关节,并在新的位置植入新的关节。

第一场手术之前,李华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严酷的术前准备,呼吸功能已经慢慢开始衰竭的李华,必须紧急在术前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

试想一下,一个正常人锻炼自己心肺功能的方式是慢跑,强制心脏供养维持呼吸,那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已经略显艰难,而对于一常年已经无法直立行走的李华来说更是困难重重。

他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增重提升基础的身体素质,尽管一顿饭需要花费40分钟以上,尽管消化过程缓慢又痛苦,李华也必须坚持下去,饭后他还有歪着自己的脑袋俯着身子练习吹气,呼吸不畅,却还要一直不停地锻炼,术前就已经如此辛苦,更不要说手术过程了。

两个月后,李华达到了手术的标准,但手术过程,他又遇到了新的痛苦,手术过程中要插管,而平躺着做手术的人,自然很轻松的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而李华就不一样了,他的上半身贴着自己的腿,插管就要从另一个方向插进去,要用管道从只有1.8厘米的缝隙中插进去一点一点的试探,这对医生来说,是艰难,因为她要一点一点的如盲人摸象一般前进,对于李华来说,这也是无比痛苦的,因为李华全场保持清醒状态,他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管子在自己的身体内一点点向前移动。

医生让他疼了就说话,可是李华却全程没发出一点声音,或许对于他前半生的痛苦来说,现在的疼痛根本就不算什么吧。

随着李华第一场手术的完成,他的人生一点一点射进了阳光,第二场手术时,由于李华依旧无法直立身子俯卧着做手术,陶惠人医生紧急将原本的第四场手术提前,让李华抬起了头,可以通过手术器材像一个三角一样俯卧在手术台上,把脊柱给陶惠人医生呈现出来。

把头抬起来,把腰板挺起来,李华终究还是在陶惠人等医生的治疗下一点一点的康复起来了,虽然他和正常人依旧有区别,但是已经可以正常生活,不用再拖累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再担心进食和呼吸困难了。

结语:

李华28年的坚韧不屈,没有轻言放弃,让他在手术之后重获新生,回到老家开了一间小卖部赢得了新生,就连人民日报都称赞他的坚持和勇气。

唐董陈对儿子的不离不弃,让她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了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而陶惠人医生也没有因为害怕手术失败自己声名狼藉,就放弃一个病人的救治,最终跨越了一个新的高峰,再造医学界的辉煌。

每一个人都尽职尽责,也就拥有了新的回报,相信吧,好人有好报,吃苦时含泪种下的每一颗果实,总有一天能够笑着享受它的甜美。

天使鱼水温多少度合适

好看的比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