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浙江绍兴兰亭宴饮之后写下的。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聚会,四十多位文人雅士到场参加了这场风流雅集。
江南三月,春光明媚,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之声,听得人神清气爽。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到溪流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要赋诗。如果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还有人因为没有吟出诗,被罚了酒。
四十余人的风流集会和美好时光,不知不觉的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当中悄然流逝了。为了把这些诗保存下来,他们决定把诗汇总编撰成集,可是谁来做序呢?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半醉半醒的王羲之欣然应允,他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一气呵成,写下了备受推崇的《兰亭集序》,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翻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为行书,即兴书写,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笔墨如行云流水,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书法技艺。布局疏朗有致,风神挺秀双逸,笔法变化多端,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集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也清朗,风也和畅,宇宙是那么大,万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到了后半段,已经是中年人的王羲之发出了感慨:人很快便会度过我们的一生,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让人悲叹呀!对生命无常的惋惜和感叹,全在这悲喜交集的文章里。
此帖在王羲之酒后完成,有如神助,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重写了好多遍,但终究都不如原作的好,也是神来之笔了。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天下到处寻找收集王羲之作品,还曾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太宗晚年,虽然墨宝收藏了很多,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本,感到十分遗憾。原来《兰亭集序》也被王羲之所钟爱,把它传给了子子孙孙,到唐太宗的时候已经传至第七代了。
他的七代孙智永在逝世前,又把《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爱如珍宝,特意在卧室的梁上凿了一个洞,把《兰亭集序》藏在了洞里。唐太宗听说《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处十分兴奋,多次差人去想要重金购买,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道真迹的下落,后来唐太宗和大臣想了个办法,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和辨才接近,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没过多久就和辩才成了密友。有一次,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辩才和尚一起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你这个只能说还不错,但不是真的,我有一本真迹,我拿给你看看。说完,他从梁上取来《兰亭集序》真迹,和萧翼一起赏鉴,萧逸这才拿出太宗的诏书,辩才也只好割爱了。
唐太宗对《兰亭集序》十分痴迷,经常拿出来反复欣赏,还命令大内拓书高手赵模,韩道政等各拓数本,分别赏赐给皇太子、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家临本传世,因此现在流传的《兰亭集序》基本上都是唐人摹本,很多人认为王羲之的真迹陪葬唐太宗于昭陵之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五代时期昭陵曾经被盗掘过,可是在他所盗的物品当中,并没有《兰亭集序》,所以现在普遍认为,《兰亭集序》存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一千多年来,行书《兰亭集序》成为经典,令无数书法爱好者追慕效法,很多人正是通过观摩学习《兰亭集序》,爱上了中国书法艺术,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更有很多人通过欣赏《兰亭集序》获得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我是巴湘人,欢迎关注我!